印度的高种姓,说白了,就是早期白人到印度留下的后代。那时白人占领印度,为了方便管理,才特意整了个种姓制。后来他们又挑选跟自己有关系的人,也就是混血儿来当管理者,慢慢这些家族就变成了高种姓,靠姓氏和家族血脉传下来。 在3000 多年前,那时中亚的雅利安人骑着战马打进印度河流域,把当地黑皮肤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打得节节败退。 雅利安人为了巩固统治,想出个 “颜色分类法”—— 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自称 “高贵者”,黑皮肤的原住民被贬为 “达萨”,也就是奴隶。这就是种姓制度的雏形。 后来雅利安人内部也开始分化。负责祭祀的僧侣成了婆罗门,掌握军权的首领成了刹帝利,种地经商的平民是吠舍,而原住民和战败者全被扔进首陀罗的筐里。 更惨的是那些 “不可接触者”,连种姓名册都进不了,只能干掏粪扫街的活儿。这种等级划分被写进《梨俱吠陀》,说婆罗门是神的嘴巴变的,刹帝利是手,吠舍是腿,首陀罗是脚,天生贵贱有别。 英国殖民者来了以后,这事儿更复杂了。19 世纪英国人搞人口普查,把种姓分门别类登记在册,还专门划出 “表列种姓” 和 “表列部落”,说白了就是给低种姓贴标签。 他们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公平,而是想 “分而治之”。比如 1935 年的《印度政府法案》,给低种姓在立法会留了席位,表面看是照顾,实则是把种姓矛盾制度化,让印度人自己斗自己。 高种姓家族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他们靠姓氏和血脉垄断资源,婆罗门当祭司,刹帝利当官员,连职业都得世袭。 你要是个首陀罗,想当医生?门都没有!连喝水都不能用高种姓的杯子,否则就是 “污染”。这种制度像铁锁链一样,把印度社会锁得死死的。 印度独立后,宪法明文废除了种姓制度,还搞了 “保留制度”,给低种姓在政府和学校留名额。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高种姓照样吃香喝辣。 比如印度的公务员队伍里,婆罗门占比远超他们的人口比例,而达利特人就算考上大学,也经常被同学孤立、老师歧视。去年比哈尔邦的种姓普查就发现,该邦 63% 的人口是低种姓,但高种姓依然把控着 70% 的土地和 80% 的政府职位。 最讽刺的是,英国人当年留下的 “奶油层排除规则”,现在成了高种姓钻空子的法宝。这个规则说,低种姓里混得好的人(比如年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不能享受保留政策。 结果那些高种姓家庭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毕业后进外企当高管,然后说自己 “不属于任何种姓”,照样垄断资源。 现在印度满大街都是 “种姓平权” 的口号,可现实是另一副模样。孟买的高档小区里,保安大多是首陀罗,而业主委员会全是婆罗门。德里的私立医院,医生基本都是高种姓,护士却以低种姓为主。 更绝的是婚姻市场,相亲网站上明码标价:婆罗门只找婆罗门,刹帝利不娶吠舍。去年还有个新闻,一个吠舍女孩嫁给刹帝利,结果被男方家族活活烧死。 有人说,种姓制度是印度现代化的最大绊脚石。这话不假。当硅谷的印度工程师大多是高种姓时,农村的达利特孩子还在为上学路上不被打而发愁。 当莫迪政府喊着 “印度制造” 时,低种姓工人却连工厂大门都进不去。这种割裂,就像印度教里的 “业报”,看似无形,却牢牢困住每个人的命运。 不过也有转机。近年来印度出现了 “逆向种姓运动”,低种姓青年通过社交媒体抱团,要求废除保留制度里的歧视条款。 说到底,种姓制度就像印度社会的慢性病。英国人给它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它更顽固;独立后的改革试图动手术,却割不干净。
印度人嫌弃美国的大城市到处都是尿骚味一位印度网友去了一趟上海,回来之后就开始在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