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乌冲突已经需要反过来看了,不是简单的欧洲围殴俄罗斯,或者美国想解体俄罗斯,似乎情况已经超乎西方的“初衷”,俄罗斯有可能拖垮西方。 7 月 27 日,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旧康斯坦丁诺夫机场的打击,动用了 100 多架 “天竺葵” 无人机和 10 枚 “匕首” 导弹,精准消灭数百名官兵,其中不乏北约顾问。 这种打法不是偶然,而是俄罗斯精心设计的消耗战策略。 俄罗斯的算盘打得很精,打仗不仅要死人,更要花钱。俄罗斯通过高超音速武器和无人机集群,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持续消耗西方军事资源。 北约顾问的伤亡数据被刻意淡化,但俄军的打击频率和精准度却在提升。这种 “温水煮青蛙” 的战术,让西方陷入两难:继续支持乌克兰,就得不断投入资源;停止支持,又怕前功尽弃。 紧接着,美国的战略调整露出端倪。据报道,美国计划从欧洲撤出 30% 的兵力,转向亚太地区。这一动作看似是战略重心转移,实则是在转嫁经济压力。 美国通过关税政策,将战争损耗转嫁给欧洲,同时以军售和能源出口牟利。 美国对欧天然气出口价格是俄气的三倍,仅 2024 年就通过能源贸易净赚超 500 亿美元。这种 “吸血式” 操作,让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欧洲的困境愈发明显,德国因俄乌冲突损失超过 2400 亿欧元,能源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巴斯夫、大众等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带走的不仅是就业岗位,更是欧洲工业的根基。 欧盟 2025 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 1.1%,通胀率却居高不下。欧洲一边向乌克兰提供数百亿欧元援助,一边承受着国内民众的抗议,社会裂痕不断加深。 然而,俄罗斯的消耗战并非只靠军事手段。能源领域的博弈同样关键。乌克兰停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后,欧洲能源成本飙升,而俄罗斯迅速调整策略,将能源出口转向中国。 2025 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创历史新高,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合作也在深化。这种 “向东转” 战略不仅缓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压力,还增强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坚持中立立场的同时,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多边主义。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虽面临结构性挑战,但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俄罗斯利用西伯利亚水电站的低碳电力生产 “绿色铝”,与中国的光伏技术形成互补。这种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现在的局势早已超出西方最初的设想,美国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俄罗斯,却没想到自己陷入经济困境;欧洲以为追随美国能保障安全,却沦为最大输家。 俄罗斯则以持久战为杠杆,撬动着全球格局的变化。中国则在这场博弈中保持定力,通过经济韧性和战略自主,成为稳定世界的重要力量。 当欧洲在制裁中挣扎,美国在通胀中焦头烂额,俄罗斯却在能源和军事的双重支撑下保持平衡。而中国,正以自己的节奏,在变局中谋篇布局。这局棋,谁能笑到最后?
印度彻底不装了,准备干票大的!莫迪政府喊了十年“印度制造”,结果2025年5月
【5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