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国际车企“撤回了”电气化目标。
最近,法拉利宣布将调整其电动化转型目标,到2030年,法拉利车型阵容中纯电动汽车的占比约为20%,而此前法拉利在2022年提出来的该数值目标为40%,降低的20%销量比重将被燃油车取代。而此前,包括奥迪、沃尔沃等国际车企也陆续调整了电气化脚步。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的慕尼黑车展上,欧洲车企一边以“绿色低碳”姿态示人,另一边却集体呼吁推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目标。这种既要又忧的态度,折射出欧洲汽车业在电气化转型中的困境,在气候承诺与产业发展之间,始终处于夹缝中艰难抉择。
多家车企撤回电气化承诺在法拉利之前,已经有多家车企宣布放缓电气化转型计划。
去年初,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推迟原定到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并表示未来十年仍将持续更新内燃机产品线。
而后在2024年9月,沃尔沃也宣布,撤回“2030年全面电动化”承诺,转而设定“90%~100%销量为电动或插电混动”的弹性目标。
到了今年6月,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在接受采访时也确认,已经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
这些车企放弃此前发布的全面电动化的战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身不由己”。
2023年,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协议目标到2035年在欧盟27国范围内停售燃油车。迫于罚款的压力,不少车企陆续制定了迎合该政策的电气化目标。
然而,车企对该政策多持保留态度。一个月前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宝马、斯泰兰蒂斯等主流车企高管就表示,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不现实”,呼吁为增程式、混合动力和小排量燃油车保留发展空间。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欧洲车企在推进电气化进程中,一会激进、一会放缓,始终处于摇摆状态。
一开始,欧洲车企发现,与中国汽车企业相比,进度太慢了,作为汽车工业发源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们提出了激进的计划。
但新计划实施几年后,他们发现实施难度实在太大,一些在中国市场看起来貌似容易的事情,却在欧美日市场做起来并不容易,于是又根据实际情况放慢了脚步。
最直接的因素还是成本与收益考虑。最近,国际化车企纷纷下调电动汽车销售目标,除了市场因素外,电动化转型需要巨额研发投入,矛盾越来越激化。
以保时捷为例,该公司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成本急剧攀升。2024年保时捷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已从2021年的15%飙升至37%,导致整体利润率从18.3%降至14.5%。
当地时间周三(8月27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和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在官网发布了两家协会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公开信。在公开信中,ACEA主席、梅赛德斯-奔驰CEO康林松和CLEPA主席、舍弗勒集团高管马迪斯·青克指出,欧盟汽车制造商如今几乎完全依赖来自亚洲的电池供应,同时还面临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制造成本(包括电价)高企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压力。
他们甚至还认为,欧盟仅在新车供应方面对制造商进行管控,却未能创造有利于转型的条件。言下之意,欧盟只会画饼,却不提供实际支持。
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不同。欧美日电动化转型的主要困难在两方面:一方面,没有建立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结果是依赖进口,并且成本高,进而牵动电动汽车价格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另一方面,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没有中国快。二者叠加,用户未见其利,先见其害,所以市场增长缓慢。
与此同时,在电气化转型较为领先的中国,却在欧洲大举“跑马圈地”。他们与充电设施运营商正携手在欧洲大陆点亮一张“充电网”。比亚迪的超充技术、蔚来的换电模式等,都在欧洲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今年6月,据媒体报道,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布鲁塞尔宣布,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建设兆瓦级闪充网络,未来12个月内在欧洲完成首批闪充站布局。
布局基建更早的是蔚来。早在2021年,蔚来在挪威市场推出ES8车型,并同步启动换电站建设。2024年7月,蔚来宣布,已在挪威、德国、丹麦、瑞典、荷兰累计布局了50座换电站和19座充电站,同时接入了超过60万台第三方充电桩。今年4月,蔚来方面表示,其在欧洲的第60座换电站在德国圣奥古斯丁投入运营。
可想而知,欧洲缺乏中国如此完善的产业链基础,推出的电气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市场推广。
多元化取代全面电气化那么,车企放弃了全面电气化转型吗?答案并非如此。
应该来说,电气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大车企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的策略也更加多元化。一方面,这些车企仍在推进大规模的电动化转型计划;另一方面,也不断在投入大量资金去推动电动汽车相关产业链的布局。
以保时捷在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声明为例,这家跑车制造商正重新转向内燃机车型,包括混合动力车型,同时暂停即将推出的电动车型。
保时捷宣布电动汽车战略发生重大转变,虽然推迟了几款新型电动车型的推出,并将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寿命延长至未来十年。比如,定位高于卡宴的全新SUV系列,原本计划以纯电动阵容亮相,但现在将改为仅提供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即便如此,并非所有项目都会受到影响。保时捷确认,已深入开发的电动车型,例如即将发布的标准版和轿跑SUV版卡宴EV,以及未来718细分市场的双门跑车,仍将按计划进行。
同样是在上述公开信,汽车高管提到,“电动车将是主力,但也必须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增程式、超高效内燃机、氢能和脱碳燃料留出空间。”
这也是整个国际汽车企业的一个真实写照。丰田曾表达过类似观点:继续发展燃油车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新能源汽车,而是在多种能源技术之间寻找平衡。丰田最近也推出bZ5纯电SUV,并将全面发展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车型,以及氢燃料电池(如Mirai)。
总体来说,国际车企陆续放缓了电气化转型步伐,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电气化市场。相反,他们正在通过调整战略、加大投入等方式来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机遇。
爱点评欧美市场正处于电气化转型的关键期,如何押宝未来?能源路径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否。正如理想汽车当初的选择一样,面对续航里程焦虑,是跟随大流选择纯电动化,还是坚持增程式方向?理想汽车的选择是被多数车企不认同的,但后来才发现增程式是真香,才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效仿。言而简之,电气化转型路径并非只有一条,但现在的选择会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