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今日前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说完手起刀落将关府老幼妇孺诛杀殆尽,一个不留! 263年,刘禅投降,魏军压境,城中兵荒马乱,宫门洞开,旧日的英雄梦在一夜间化作尘埃。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桩传说随之浮出:魏将庞会,提刀直奔关羽后人宅邸,一刀一刀,将关氏一族杀了个干净,连带老幼妇孺一个没留。 听起来惊心动魄,像极了哪本民间话本子,杀气腾腾得不真实,却也偏偏流传了千百年。 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事,到底是真实发生过,还是后人编的? 从名字看,庞会确实是有其人,他是庞德的儿子。 庞德当年追随曹操,从西凉走出来,一路拼杀到襄樊,最后死在关羽刀下。 当时他抬着棺材上阵,一句“生为魏将,死为魏鬼”,死得硬气。死前还嘱咐妻子好好抚养儿子,说这孩子日后必为他报仇。 这话被《三国演义》记了下来,多少也成了后人把“庞会复仇”一说坐实的线索之一。 但翻回史书,庞会这个人其实没那么多戏份。 《三国志》里只提到庞德有四子,曹丕因庞德战死,封其子为关内侯,每人食邑百户。名字不详,但大概率包括庞会。 后头再一笔,《三国志·钟会传》与《邓艾传》提到魏军伐蜀时,庞会曾作为随军将领之一参与攻城。 再往后,史书上再无庞会其人踪迹。 但话说回来,没人提,不等于没做事。 真正把这段“屠灭关家”的传说抛出来的,是一部野史,名叫《蜀记》,作者叫王隐,是晋代人。 这部书如今已不全存,仅靠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引述的只言片语流传下来。 王隐写道:庞德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后,尽灭关氏家,这就是传说里“庞会报父仇”的最早文字出处。 但问题也就跟着来了,这么重大的事情,若真有其事,为何正史不记?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关羽、写庞德,字斟句酌,从不吝笔墨,偏偏对庞会只字不提。 更何况陈寿本人是蜀地人,若关氏在蜀地真被灭门,百姓必有怨言,他不可能完全不知。 裴松之引王隐这段时也没有采信的态度,只是把它当作“别家之说”顺手引了过来,一句评价都没给,冷冷地放在那里。 再说魏军入成都那会儿,邓艾主攻、钟会主控,庞会只是众将之一。 魏军当时执行的政策是“安抚降民,稳住旧臣”,而不是杀得鸡犬不留。 从曹操到曹丕,魏政权对投降者其实向来算宽厚。邓艾当初不就是打着“保全成都,迎降天子”的旗号来的吗?如果庞会真的带人屠了关羽的家,事情不可能没人过问。 钟会、邓艾又不是吃素的,谁给他这么大权力? 事情要讲逻辑的,你说庞会为父复仇,这听起来合情;但他若真杀了关羽后代,那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可就是违反军令、破坏国家政策,后果很严重。 更别说,魏军进成都后,连刘禅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连亡国之君都能保命,关羽家人再怎么说,也都是些无兵无权的后代,不值得动刀子,更没理由闹出灭门这种大事。 再往后看,史上关于关氏后人的记载并没有中断。比如关羽的次子关兴,是刘备亲自选定的“将门之后”,深受器重。 他早年病逝后,儿子关彝仍被封为“汉寿亭侯”。 演义里写他战死在乱军之中,没人明说是谁杀的。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地方志记载称,关氏一支被屠杀后,有一名少年侥幸逃生,被人收养、改姓改名,后来传至晋代又恢复本姓。 这种“改姓避祸”的桥段听起来像是传说,但在乱世中其实并不稀奇。 更别说,到宋元明清,关姓族谱里一再有后人自称关羽嫡裔,族谱也确实记录得很完整。 清代还有官府公开承认某支关氏为“忠义后人”,并加封门额。一个被“灭族”的家族,后代为何还能出现在朝堂?这就说不通了。 这种说法多半更像是后人加工出来的情节。 尤其在民间讲史、戏台评书、小说演义中,像“父仇子报”这种桥段,太合套路了。 庞德死于关羽之手,这是历史事实;关羽为荆州失守所杀,这也是事实。 那下一个自然的情节推进,就变成庞会血洗关家,以报父仇。这条线符合传统的忠义价值观,也满足民众对戏剧化叙事的期待。演义没有写,评书补上了;正史没说,野史补了;越讲越狠,越传越烈,最后变成大家都以为是真的了。 讲史讲到这里,就得分清一件事:史实是一回事,传说是另一回事。 庞会到底有没有提刀杀人,这件事缺乏多方证据支撑,正史不记,野史孤证,民间传说添油加醋,说到底都靠“听来的”。 但它之所以能活到今天,不是因为它被谁证实了,而是因为它“好听”,容易传播,容易被相信。这正是很多历史传说得以长存的秘密。 所以,庞会杀关家,真有其事吗? 现在看来,更像是传说穿上了史书的马甲。真假难辨,但多半倾向于“子虚乌有”。 但它在后世所代表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一段普通的血案。 这不只是讲庞会怎么提刀冲进关家,更是在讲一个时代里人们对“忠”“义”“仇”“孝”的投射。 三国不是干巴巴的年表和战报,它是人心,是故事,是后人拿来一遍遍讲述和想象的舞台。
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
云隐幽谷觅仙踪
2025-07-30 01:49: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