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

史笔如刀 2025-07-30 00:28:35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7月,华北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一场看不见的危险正悄悄逼近,就在这个时候,地震专家在唐山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预测:河北可能会在7月22日至8月5日之间发生强烈地震。 消息并没有被正式下发,但青龙县科委的王春青却将它记在了心里,他从唐山骑车连夜赶回青龙,穿过山路和泥泞,直到第二天一早才赶到县里,把这个消息交到县委书记冉广岐手中。 冉广岐接过报告,手指捏得发白,他盯着那几行字,心里翻腾不止,地震预测没有绝对准确,如果是虚惊一场,他可能会被扣上“制造恐慌”的帽子,仕途就此断送。 可如果不采取措施,一旦真的发生地震,47万人的命怎么办?他反复踱步,脑子里闪过自家妻子孩子的面孔,又想起了村里那些面朝黄土的老百姓,他心里有了答案。 7月25日晚上,他把县里的常委和干部召集到会议室,屋里闷得出汗,有人开口反对:“没有上级批示,万一不震,这个锅谁来背?” 冉广岐一拍桌子,声音震得人心头一颤:“命比啥都大!乱子我来扛,出了事算我的!”有人还在犹豫,他又说:“别人拿乌纱帽当宝贝,我拿它当尿憋子,我宁愿不要这官,也要让大家活着。” 会开到深夜,决定传达后,全县800多名干部当即出动,那天夜里,青龙县的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手里提着煤油灯,一家一家敲门,喊着让大家赶紧搬到外面去住。 村里的大喇叭不停播报,学生的课堂搬到了操场,家家户户把被褥、锅碗都搬到田地、院子或者村头。 有人抱怨睡地铺潮湿,有老人舍不得离开屋子,干部们反复做工作,亲自帮他们搭棚,田野里一排排防震棚渐渐立起来,蓝色的塑料布在风中猎猎作响。 冉广岐连着几天没合眼,他穿着沾满泥的鞋,挨个安置点走,看看粮食够不够,老人孩子有没有地方睡。 他蹲在地头,陪着老百姓一起喝稀粥,说:“苦几天,能活下来就值。”那几天的青龙县,大街小巷都是露宿的人,白天有人在树下乘凉,晚上孩子们在防震棚旁追着玩,虽然生活艰难,但大家心里踏实。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大地突然开始剧烈摇晃,远在唐山,楼房像纸片一样倒下,街道瞬间被废墟掩埋,青龙县也被震得山摇地动,很多人被晃得站不稳,耳边是房屋倒塌的声音。 等到天亮,统计出来的数字让所有人心里发凉:全县7300多间房子倒塌,18万多间损坏,但让人震惊的是,47万人的队伍里,除了一个突发心脏病去世的老人,没有一个人被压在瓦砾下。 消息传出去,青龙县成了唐山地震的一个奇迹,震后的青龙马上成了唐山的后方医院,很多受伤的人被送到这里救治。 县里还派出了救援队,带着物资赶赴唐山,帮着抬伤员、搭帐篷,灾后的日子里,青龙县人提到冉广岐都红着眼圈,说:“要不是冉书记,我们早没命了。” 同年11月,国家地震局在《地震工作简报》里点名肯定青龙的做法,说这是防灾的样板,后来有记者来采访,冉广岐只是笑笑:“我没啥本事,就是提前让大家出来住。” 1996年,联合国的官员来到青龙考察,说这是科学和管理结合的成功案例,冉广岐解释,青龙是农业县,疏散容易;唐山是工业城市,情况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地震后的冉广岐没有借此扬名,他后来调任望都县,又到保定、邢台工作,1988年退休,住在保定,平日里很低调,只偶尔和老同事聊起防震的事。 他一直关心地震科普活动,常常提出建议,2023年,他在保定离世,享年96岁,人们提起他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那年,要不是他敢拍板,我们都没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唐山地震前 预测遭冷遇

0 阅读:0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