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我方只剩7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同时还被200敌军包围,千钧一发之际,19岁小战士郑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竟给自己吹出了个特等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1月,在朝鲜,有这么一段历史,英国皇家来复枪团的战史里,有一段不怎么光彩的记录:在釜谷里南山,一支装备精良、配有坦克的部队,竟被“中国军队的冲锋号声”吓得“被迫撤退”。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一支王牌部队,面对的既非千军万马,甚至都算不上一场大规模战斗,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溃退。 谁能想到,这桩战场奇闻的背后,主角只有一个19岁的中国士兵和他那支破了个洞的军号。 故事要从釜谷里南山那片高地说起,志愿军第347团7连的任务,是死死钉在这里,截断英军第29旅的退路。 当时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战士们的棉衣早已湿透,冻成了硬邦邦的冰甲,手脚失去知觉是常态,连枪栓都得用体温去暖才能拉开。 而一个连一百多人,经过三昼夜的血战,阵地上只剩下七名战士,弹药也几乎耗尽,每人手里不到十发子弹,手榴弹更是一颗不剩。 但山下的英军,是两个连近两百人的兵力,在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正准备发起最后的总攻,连长、指导员相继牺牲,指挥链已经断裂。 在绝望之中,担子落到了司号员郑起的肩上,这个入伍不到两年的山东小伙,平日里不过是传令、吹号。 可现在,郑起是这七个人里唯一还能组织战斗的人,没有军官,没有命令,他手里只有一把临时捡来的驳壳枪,和那支早已被弹片打穿的冲锋号。 当清点完弹药后,郑起很清楚,下一次进攻他们根本扛不住,于是,他做了一个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趁着炮火间隙,爬出战壕去搜集弹药。 在雪地和弹坑里匍匐前进,浑身沾满泥水和血迹,郑起硬是从敌军尸体堆里摸回了七八条弹带。 然而,当他九死一生爬回掩体,山下的英军坦克已经开到跟前,黑洞洞的炮口缓缓抬起,步兵也已展开队形,高地上的守军几乎人人带伤,有的战士连扣动扳机都费力。 但也就在这时,郑起低头看到了胸前那把编号“司号923”的军号,喇叭口被炸开,铜管也变了形,根本吹不出完整的音调,但他忽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而郑起果断爬上高地,迎着刺骨的寒风,把军号送到已经冻得发紫流血的嘴边,他用尽全身力气,吹响了那支不成调的《冲锋号》,嘶哑、短促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了整整四十六秒,穿透了风雪和硝烟。 谁知,奇迹发生了,正在推进的英军队列,瞬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士兵们惊恐地四处张望,攻势戛然而生,他们的指挥官通过无线电急促地呼叫,做出了一个完全合乎逻辑、却错得离谱的判断:这是中国军队主力发起总攻的信号,他们可能已被反包围。 在不到十分钟,山下两个连的英军部队竟如潮水般退了下去,进攻队形瞬间瓦解,坦克也失去了步兵掩护。 更巧的是,这声号响不仅骗过了敌人,也“骗”过了友军,在山谷另一侧待命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听到号声,真以为是总攻开始了,立刻从侧翼猛插过来,英军在慌乱中彻底溃败,丢下一个营的装备和二百多具尸体,退路被彻底斩断。 当增援部队冲上高地时,发现七名幸存者都还在,他们大多失血过多,几乎无法说话,郑起靠在弹坑边,嘴唇开裂,鲜血直流,那把破军号还挂在胸前,他后来总说,当时看到阵地上一面被打烂的红旗还在飘,就觉得不能给它丢脸。 战后,郑起被授予特等功,他那把编号“司号923”的军号,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无声地讲述着这段传奇。 甚至连英国人的战史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场被军号声“吓退”的战斗,而郑起的故事,让志愿军开始系统研究军号在心理战中的运用,并且屡试不爽。 这恰恰说明,决定战场走向的,有时并非是武器的代差,而是使用武器的人,以及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智慧与意志。 但郑起用一支破军号吓退一个营的精锐,这份战场智慧,即使在今天各种高精尖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也并未过时。 它提醒着人们,战争终究是人的较量,而人的意志和创造力,永远是无法被精确计算的变量。 【信源】中国军网——观文物 学军史丨7名战士坚守阵地,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1951年,朝鲜战争中,我方只剩7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同时还被200敌军包
大胆的走走
2025-07-29 21:02: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