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一支像从地狱里爬出来的队伍,终于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他们衣衫破烂,面黄肌瘦,许多人身上还带着伤,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坚韧。 这支队伍从南方出发时有八万六千多人,可历经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最终抵达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当这群幸存者相拥而泣时,毛主席却说了一句在当时听来很“奇怪”的话:“凡不是党员的,一律入党!” 这背后,既是对这群革命精华的最高认可,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战略布局。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根据地再也待不下去,被迫战略转移,他们最初的目标,不过是去湘西和兄弟部队会合。 谁知这一走,竟是两万五千里,许多人一别,便是永远。 队伍刚出发时,就在湘江迎头撞上了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战,为了掩护主力过江,几乎由福建子弟兵组成的红34师奉命垫后,死战不退。 战斗的残酷难以想象,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壮烈牺牲,年仅29岁。 这一战役过后,八万多人的队伍锐减到三万余人,据说,湘江水被染红,当地百姓三年都不忍心吃江里的鱼。 于是在贵州遵义,一场决定命运的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也彻底扭转了这支濒临崩溃的队伍的航向。 从此,红军的战术变得非常灵活,一场场神出鬼没的运动战,把几十万国民党大军耍得团团转。 尤其是四渡赤水,红军在敌军重重包围的缝隙里反复穿插,一会向东,一会向西,最终硬是从包围圈里跳了出去。 然而,甩开追兵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横断山脉的连绵雪山,是第一道天堑,海拔超过四千米,终年积雪,空气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战士们穿着单衣,只能靠嚼辣椒御寒,艰难攀爬。 许多人因缺氧和严寒,坐下歇口气,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成了一座座冰雕,走过雪山后,又一脚踏进了被称作“死亡陷阱”的川西北草地。 这片广袤的沼泽,表面是草丛,下面却全是能吞噬生命的泥潭,没有路,更没有食物,战士们靠煮皮带、啃草根充饥。 更可怕的是,有人误食毒草而死,有人一旦掉进泥沼,越挣扎陷得越快,战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吞没,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其他几支长征部队也经历着各自的苦难,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却因与中央在路线上的严重分歧,经历了南下失败、二过草地、西路军喋血等更为惨痛的磨难。 而从鄂豫皖出发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等人带领下,孤军远征,成了第一支抵达陕北的部队。 可惜,就在胜利前夕,年仅28岁的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没能看到最终的胜利。 两年时间,无数生命永远留在了路上,但那些最终走到陕北的幸存者,无论原来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都用双脚和血肉证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钢铁般的意志。 他们的信念,早已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钢。 所以,当这支队伍终于会师时,毛主席那句“凡不是党员的,一律入党”,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分量。 这并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更不是为了凑数,毛主席看得更远,他清楚,能从这场史无前例的淘汰赛中活下来的人,是怎样的“宝贝”。 而这些人,已经用双脚和生命完成了最严苛的政治审查,他们的忠诚度和意志力,胜过任何书面报告和口头保证。 对毛主席而言,这是在为中国革命筛选最坚实的基石,长征之前,党内有各种声音,有不同的山头,有各种摇摆不定的思想。 但长征过后,活下来的人,思想高度统一,目标无比明确,这个时候将他们全部纳入党内,不是在“扩大”组织,而是在“提纯”组织,确保党的核心力量绝对可靠。 这也是毛主席在确立新领导核心权威过程中的一步棋,早在1920年于长沙建党时,他就注重党员的质量。 现在,他手里的这支队伍,都是是经过地狱考验的精英,将他们全部变成党员,意味着这支军队将更彻底地成为“党的军队”。 而这份“党票”,不是一份奖励,是一份新的、更重的责任,是将幸存者的个人信仰与党的组织生命紧紧捆绑在一起。 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转移,更是一场残酷的筛选,那些生存下来的老红军,成了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建设骨干。 因此,今天再回看那句“凡不是党员的,一律入党!”,就能明白它远不止一句口号。 它既是对幸存者的最高肯定,也是对未来的一场深刻布局,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将长征的苦难熔铸成了党的筋骨,而这副筋骨,结实地撑起了中国后来的几十年。 【信源】四川日报.长征后发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
1935年,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
大胆的走走
2025-07-27 14:25:3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