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部转业,转业后,他却自愿当了一个“修理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2年深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蹒跚着登上珍宝岛,轻抚着烈士纪念碑,突然对身边人说:“给我留块墓地吧,将来我要和弟兄们躺一块儿。” 这话让随行人员心头一震,这位老人正是“孙玉国”,一个曾让毛主席两次为他起身鼓掌的战斗英雄,但他的人生轨迹曾大起大落。 时间回到1969年3月,在珍宝岛22岁的边防站站长孙玉国照常带队巡逻,突然迎面撞上两辆苏军卡车,跳下车的苏军上尉挥舞着棍棒围了上来。 孙玉国死死攥着拳头,心里记着上级“打不还手”的命令,强压着火气警告对方:“这是中国领土!” 可话音未落,棍棒就砸在了战士们的背上,在撤离的路上,一个新兵抹着鼻血,不甘心地问:“排长,咱们不反击吗?”孙玉国咬着后槽牙,一言不发。 三天后,苏军果然得寸进尺,孙玉国从望远镜里看到,三十多个敌人分三路包抄过来,江对岸的坦克也若隐若现。 孙玉国故意暴露位置,等苏军上尉带人逼近到五十米时,猛地吹响了哨子,埋伏的战士们瞬间开火,冲在最前面的苏军上尉当场被击毙。 短短几分钟,四十多名入侵者被全歼,这一仗,让孙玉国打出了威名。 十几天后,苏军增派坦克和装甲车,准备强攻,孙玉国见状,果断指挥部队布下反坦克地雷,并利用地形伏击。 战斗中,他们不仅击毁了一辆苏军当时最先进的T-62坦克,还击毙了苏军上校列昂诺夫。 凭借这两场硬仗,孙玉国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同年,他被紧急召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战况。 当孙玉国讲到炸坦克的细节时,毛主席听完,竟一连两次起身鼓掌,拍桌子叫好:“好!没飞机坦克照样打赢!”一旁的周总理悄悄碰了碰他,示意他过去和主席握手。 第二次掌声响起时,孙玉国箭步冲上主席台敬了个军礼,毛主席握着他那双满是冻疮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打得好,中国人民有志气!九小时打退三次进攻,靠的是骨头硬!” 荣誉接踵而至,孙玉国从一个连级干部,因战功直接被破格提拔为副团长。 到了1974年,年仅33岁的他更是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成了全军最年轻的将星,这在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 可谁也没想到,孙玉国毕竟年轻,打仗是个好手,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却没什么经验,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在中央读书班学习,由于执行过错误的命令。 1982年,中央军委专门开会讨论他的问题,大家认为,孙玉国在珍宝岛立下大功是事实,可他后来执行错误命令,也是事实,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 况且,他立功时组织已经给了他从连级到副团级的破格提拔作为奖励,现在犯了错,自然也要承担责任。 最终,上级决定给予他严重警告,并做转业处理,那一年,孙玉国才41岁,就这样,曾经全军最年轻的副司令员,以正团级干部的标准转业到了地方。 他被分配到沈阳一家代号7446的军械维修厂,担任副厂长,当他走进车间时,有工人一眼就认出了他,惊喜地喊道:“珍宝岛英雄来啦!”车间里顿时掌声雷动。 厂里给他分了套干部房,他却退了回去,坚持住进工人宿舍,夜里,听着隔壁工友的呼噜声,他想起九大礼堂里的掌声,辗转反侧。 到了工厂,他脱下将军服,穿上工装,经常扎在车间里跟工人们一起干活,外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昔日的副司令员,转业后真成了一个修理工,也正是这种务实的作风,让他很快摸透了工厂的家底。 当时工厂效益极差,濒临破产,为了要回外面的欠款,孙玉国揣着馒头,亲自跑业务,一次去哈尔滨,对方老总故意晾了他三个小时,连秘书都看不过去,劝他先回去。 他却只是掸了掸身上的旧军大衣,平静地说:“当年在珍宝岛雪地里趴了八个小时等苏军,这才哪到哪。” 这份军人特有的坚韧打动了对方,当场就签了还款协议,在他的带领下,7446厂最终扭亏为盈,还清了三百万外债,彻底扭转了过来。 直到1998年,孙玉国退休后,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全都捐给了博物馆,有人问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是什么,他总回答:“当副司令,那是组织栽培,而我最得意的是帮7446厂还清了三百万外债!” 后来在老战友的聚会上,有人问他还想不想回珍宝岛,他笑着摸出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清晰地标着当年炸坦克的位置,指着一个地方说:“早选好了,挨着三班长老李,将来下棋不怕找不到伴儿。” 一个人的功与过,究竟该如何评说,孙玉国用他的后半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曾经的赫赫战功属于国家,而亲手让一个工厂起死回生的踏实,才真正属于自己。 【信源】(党史博览——珍宝岛英雄孙玉国)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
大胆的走走
2025-07-27 10:11:48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