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在清朝皇帝中,有两个与众不同,一是,在没有传位诏书的情况下继位;二是,唯一以

帝王八卦 2025-07-29 17:08:26

道光在清朝皇帝中,有两个与众不同,一是,在没有传位诏书的情况下继位;二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 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是嘉庆帝颙琰的第二子,但其生母喜塔腊氏为嘉庆原配嫡福晋,故旻宁为嘉庆的嫡长子。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始终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太极、顺治、康熙虽有嫡子,但最终继位者均非嫡出,雍正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后,更是明确以 “贤能” 为选储核心标准,嫡庶之分被刻意淡化。 旻宁的嫡长子身份之所以受到重视,与乾隆的态度密切相关。作为旻宁的祖父,乾隆在其幼年时便给予特殊关照。 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十岁的旻宁随祖父乾隆秋狝木兰,一箭射中梅花鹿,乾隆龙颜大悦,当即赏赐黄马褂与花翎,并赋诗纪念:“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 这段经历不仅成为旻宁早年重要的政治资本,更暗示着乾隆对这位嫡曾孙的期许。 嘉庆对旻宁的培养同样不遗余力,嘉庆继位后,旻宁被册封为多罗智亲王,时年十四岁,这一封爵速度在清代皇子中极为罕见。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攻入皇城,旻宁带领火枪队击退起义军,事后嘉庆帝下旨褒奖:“旻宁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实属忠孝兼备。” 紧接着,嘉庆晋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赏赐食双俸。这一事件不仅巩固了旻宁在朝野中的地位,更使其成为嘉庆心中储君的不二人选。 清代自雍正起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将储君姓名写于诏书上,一份藏于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额后,另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两份诏书核对,确认无误后拥立储君继位。 这一制度的设立旨在避免皇子间的储位之争,确保皇权平稳过渡。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七月,嘉庆前往热河避暑山庄途中突发疾病,临终前召集群臣宣布立旻宁为储君。 然而,当大臣们前往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额后寻找传位诏书时,却发现诏书并不在该处,随身携带的另一份诏书也未找到。 这一意外情况引发了朝野震动,也为后世关于道光继位的争议埋下伏笔。 关于传位诏书的去向,史学界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嘉庆在前往热河前并未完成秘密立储的正式程序,故未留下诏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诏书可能在嘉庆病重期间被人故意藏匿或遗失。 有说法称,嘉庆临终前曾对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人口述遗诏,明确传位于旻宁,这一口述遗诏虽无书面凭证,但得到了在场大臣的一致认可。 嘉庆驾崩时,由于事发突然,随行的王公大臣们陷入混乱。此时,旻宁正在北京留守,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热河。 在这一权力真空的关键时刻,以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为首的顾命大臣与以旻宁生母孝和睿皇后为首的后宫势力展开了行动。 孝和睿皇后虽非旻宁生母,但在旻宁生母喜塔腊氏去世后,由她抚养旻宁长大,两人关系素来融洽。 嘉庆驾崩后,孝和睿皇后以皇母身份发布懿旨,支持旻宁继位,这一表态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局势。 与此同时,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人也在积极推动旻宁继位。他们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北京告知旻宁嘉庆驾崩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在热河行宫主持嘉庆的丧礼,维持局面稳定。 据《啸亭杂录》记载,托津在得知传位诏书遗失后,曾对同僚说:“先帝生前属意智亲王,此乃朝野共知之事,虽无诏书,亦当拥立。” 在他的主持下,大臣们联名上奏旻宁,请其继位,旻宁经过象征性的推辞后,最终接受了大臣们的拥戴。 七月二十九日,旻宁抵达热河避暑山庄,在嘉庆灵前举行了继位仪式,正式登基为帝,改元道光。 八月十二日,道光护送嘉庆帝的灵柩返回北京,九月三日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完成了继位的全部程序。 道光帝的继位过程虽最终以和平方式完成,但由于缺乏传位诏书这一关键凭证,后世对其继位的合法性始终存在争议。 晚清学者孟森指出:“宣宗之立,虽无遗诏,然出于先帝本意,且得母后之懿旨,大臣之拥戴,其合法性不容置疑。” 而现代史学家萧一山则认为:“道光继位缺乏书面凭证,是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一次重大失误,反映出嘉庆帝在立储问题上的疏忽。”#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