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入朝作战前填的简历,字迹工整铿锵有力!在家庭那一栏,他特意写上“革命家庭”,就这四个字,足可见毛岸英的自信与骄傲! 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场上传来一个消息:毛岸英在美军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这个从上海街头走出来的年轻人,最终倒在了异国他乡。 毛岸英入朝前填写的那份简历至今还保存着,上面工整地写着“革命家庭”四个字,当时他刚结婚三个多月,完全可以留在北京,但他选择了前线。 这四个字背后藏着太多故事,1930年,8岁的毛岸英眼睁睁看着母亲杨开慧被押走,从此和弟弟毛岸青流落街头。 直到1936年,地下党才找到他们,把兄弟俩送到苏联学习。 在莫斯科的十年里,毛岸英学会了俄语,读完了中学和大学,1946年回国时,他已经是个标准的“海归”青年。 但毛主席没让儿子享受特殊待遇,而是把他送到陕北农村,毛岸英在那里学会了种地、喂猪、挑粪,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村里的老乡都喜欢这个会说外国话的小伙子,他干活不偷懒,吃饭不挑剔,完全没有城里人的架子。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主动报名参战,彭德怀不太愿意带上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却说:“别人家的孩子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最终他还是跟着彭德怀到了朝鲜,担任志愿军司令部的俄语翻译。 在朝鲜的日子里,毛岸英和普通战士没什么两样,他吃一样的炒面,睡一样的地铺,从来不搞特殊。 战友们都不知道他是主席的儿子,所以大家相处得很自然,毛岸英话不多,干活却很勤快,空闲时还会教大家几句俄语。 1950年11月25日这天,美军的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警报响起时,大家都往防空洞跑。 毛岸英本来已经跑到安全地带,但想起办公室里还有重要文件没来得及转移,他掉头就往回跑,想把那些文件抢救出来。 就在这时,凝固汽油弹落了下来,28岁的毛岸英再也没能走出那间办公室。 他的遗物很简单:几件洗得发白的军装,一顶军帽,还有几本书,其中一本《资本论》翻得很旧,页边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消息传回北京时,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办公,秘书犹豫了很久才敢进去汇报,主席听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 后来有人问主席为什么不把儿子的遗体运回国,他说:“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都埋在朝鲜,岸英也应该和他们在一起。” 在朝鲜平安南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毛岸英的墓碑面向着祖国的方向,每年都有中朝两国的民众来这里祭扫。 如今再看那份简历,“革命家庭”四个字依然清晰,这不是什么特权的象征,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担当。 也许我们无法像毛岸英那样在战场上献出生命,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承担起每一份职责。 这就是“革命家庭”四个字最朴素的含义:不是享受特殊待遇,而是承担更多责任;不是高人一等,而是严格要求自己。 信源:彭德怀:“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湖南日报
毛岸英入朝作战前填的简历,字迹工整铿锵有力!在家庭那一栏,他特意写上“革命家庭”
文史充点站
2025-07-29 16:21: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