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上甘岭战场上,一位首长打电话到前线慰问战士们,却被通信兵怒怼打断,

江樵品史 2025-07-29 14:35:41

1952年,在上甘岭战场上,一位首长打电话到前线慰问战士们,却被通信兵怒怼打断,直言让首长说正事,当时在场的战士们都纷纷感到惊讶,一个通信兵怎么敢那样跟首长说话,他哪来的勇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52年深秋的朝鲜战场,通信线路的畅通与否,决定着阵地的生死存亡,那是一场连泥土都尚未沉静、天空始终被铅灰色炮火覆盖的拉锯战,美军倾泻而下的钢铁洪流,将志愿军阵地上的山头削低了整整两米,每一寸土地都像是被铁锤砸过的铁板,电话线则在这片焦土间一次次被炸裂成碎片。   当时,志愿军第15军正值上甘岭反击作战的关键时刻,通讯,成为战场上最紧要的命脉,上甘岭主峰阵地仅四平方公里,却布设了如蛛网般密集的电话线,每一条线路都关系到火力协同、命令传达和前线的存亡,牛保才所在的135团通信班,就是这张战场神经网络的维系者,他们每日穿梭于炮火与弹片之间,修复那一段段断裂的铜线。   10月14日这天,敌军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火力覆盖,三百多门重炮昼夜轰炸,空中还有数十架战斗机轮番扫射,密集的炮弹将阵地夷为焦土,电话线被炸成焦黑的碎段,许多通话线路彻底中断,指挥所与前沿阵地失去联系,炮兵阵地因无法获得坐标,迟迟无法实施打击。   当天,牛保才担任接线任务,他背负工具,拖着备用线轴,在弹雨中摸向断点,此时的线路已经被炸断七八处,而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其一一接通,每一处断点都深埋在炮火覆盖区,他不得不贴着山沟,用一种特殊的仰面爬行方式前进,背贴焦土,脚后跟蹬地,以此降低中弹概率,途中,他的左腿被榴弹波及,膝盖以下几乎撕裂,鲜血顺着裤腿滴入焦灼的泥土。   尽管伤势严重,他仍拖着残腿前行,经过六处断点的抢修后,他终于抵达第七处断口,然而此处断点与主线间尚有近一米距离,备用线轴已用尽,携带的接头也所剩无几,这一米的空隙,足以让电流失效,使整条线路功亏一篑。   没有多余的选择,他当即将线头缠绕在右手的指骨上,另一段铜线咬进牙关,依靠身体导电完成接续,电流穿体而过,带来如刀割般剧痛,持续数分钟,他的身体在弹坑中抽搐,汗水与血水混合,浸透破碎的军服,而就在这短短三分钟内,指挥所成功下达反击命令,前沿阵地重新获得炮火支援。   通讯恢复的那一刻,炮兵迅速校准射击坐标,几轮精准覆盖打乱了敌军集结,主峰阵地得以稳住,牛保才的牺牲,换来了整个防线的转机。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循着血迹找到了他的遗体,他蜷缩在弹坑一侧,右手仍缠着铜丝,牙齿紧咬线头,面部因电流灼烧而变形,身体下压着一小块用布包好的高粱饼,是他留下的口粮,他的胸前装着那张早已血迹斑斑的入党申请书,背面写满了线路维修口诀,那一刻,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通信兵,而是用身体构建战场神经的“人桥”。   战后统计显示,仅上甘岭一役,志愿军通话线路被炸断超过5400次,牛保才生前参与接线任务上百次,14日当天独自完成七处断点抢修,根据战果统计,他所保障的反击行动歼敌180余人,直接影响六个阵地的收复,他的名字被记录在志愿军战史之中,成为抗美援朝通信兵群体的象征。   五个月后,他被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勋章送抵山西壶关老家,他的妻子抱着新出生的儿子,在村口迎接那面带血荣誉的军旗,信里说好的“打完仗回家种山药蛋”的承诺,就此停留在泛黄的纸页上。   许多年后,人们在战场遗址上找到一段带有血迹与齿痕的铜线,长约1.2米,正是牛保才用身体接通的那段线路,如今,它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玻璃柜中,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玻璃柜旁的展牌上,没有冗长语句,只写了一行字:“1952年10月14日,牛保才,三分钟,”   山西壶关县也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他的名字被写入地方志,南关老街被改名为“保才路”,清明节期间,县里的红色记忆展将他的搪瓷缸、铜线钳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中小学的爱国教育课上,教师常以他为例,讲述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