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后,英国分析败给志愿军的原因:太多了人被打成了精神病。朝鲜战争给他们留下

历史脑洞 2025-07-29 13:43:21

朝鲜战争后,英国分析败给志愿军的原因:太多了人被打成了精神病。朝鲜战争给他们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军队中多了上千精神病人,英国所有的参战人员之中,患精神病的达到了百分之3.5。 打完二战,英国人觉得自己牛气冲天,收拾了德国佬,是响当当的战胜国。所以,当他们跟着美国人踏上朝鲜半岛时,心里那股子傲慢劲儿就别提了。在他们眼里,东亚这片地方,对付个朝鲜,哪怕再加个刚成立的红色中国,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呢?现实一巴掌就把他们扇蒙了。 首先迎接他们的,是朝鲜百年不遇的酷寒。零下三四十度的鬼天气,对这些来自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兵来说,简直就是踏进了地狱。更要命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好像不是来打主角的,而是给美国人当气氛组的。这不是保家卫国的二战,打输了伦敦也不会被轰炸,凭什么要在这冰天雪地里给山姆大叔卖命? 士气,瞬间就崩了。 不光英国人,其他国家的“联合国军”士兵,心里基本都打着一样的小九九:划水摸鱼,保命要紧。 就在这帮“摸鱼佬”打定主意出工不出力的时候,他们撞上了志愿军。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神出鬼没地摸到你阵地前;能在零下三四十度依然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发起冲锋跟家常便饭一样。 英国兵骨子里那点战斗本能还在,也做了些反抗。但士气低下,意志全无,再加上冻得跟孙子似的,这一碰,直接就被打碎了。 被志愿军吓出心理阴影的,绝不止他一个。当时大部分英国士兵,一听见冲锋号就腿软,干脆缩在工事里当鸵鸟,祈祷着志愿军别找上自己。 如果只是被志愿军揍,那也就算了,更让他们绝望的,是来自“好队友”美国人的背刺。 1950年底,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发动第三次战役。英军精锐第29旅,照例一听到冲锋号,拔腿就跑。这两个多月,他们已经跑出了经验,练就了一套躲避志愿军的独门绝技。可这次,美军也被打崩了,跑得比谁都快。指挥官麦克阿瑟一看情况不妙,直接下令让英国29旅断后。 英国人又不傻,凭啥给你美国人垫背?为了保证自己能安全撤退,美军做出了一个骚操作:他们朝着正在撤退的英军29旅,发射了照明弹。 漆黑的夜晚,志愿军本来还在追美军,突然发现照明弹下,一片清晰的英军成了活靶子。那还客气啥?志愿军立刻调转枪口,扑向了暴露的英国人。对志愿军来说,打谁不是打?反正都是联合国军。最终,这支所谓的英军王牌,被志愿军50军给追上,打了个干脆利落的全歼。 这一下,英国兵彻底破防了。 战后,英国人自己盘点,发现了一个惊掉下巴的数据。整个朝鲜战争,英军的非战斗减员人数高达12735人,而被俘和意外死亡的人数,是战死人数的整整六倍。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在战场上,比起被子弹打死,更多的英国兵是因为精神崩溃、生病、冻伤或者各种意外而退出了战斗。 一位英军军医后来回忆,那些从前线被抬下来的士兵,很多身体没大碍,但精神已经彻底垮了。 这绝非夸张。根据英国军方战后解密的档案,在朝鲜战争期间,派出的8万多名英军士兵中,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达到了惊人的3.5%,官方记录是2838人。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考虑到当时的诊断水平和为了军队面子而进行的隐瞒,真实数字可能接近甚至超过4%。 这是个什么水平?二战时,美军的精神疾病发病率不到3.5%,到了越战,更是降到了1.2%。朝鲜战争中英军这个比例,高得吓人。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志愿军的火力升级彻底击垮了他们的心理防线。1951年10月的高旺山和马良山战斗,志愿军的炮火密度和强度,让英军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绝望。无数的炮弹和迫击炮弹,像犁地一样把他们的阵地翻了一遍又一遍。 医生描述这些士兵:“瞳孔放大,手脚不停颤抖,对任何一点声响都反应过度。” 其次,是战争目的的缺失和国内的冷漠。 美国兵好歹还有个口号给自己打鸡血。英国兵呢?他们打心底里觉得,这场仗跟自己没半毛钱关系。英国国内民众也普遍对这场战争不感冒,政府的态度也相当犹豫。 这种被抛弃的感觉,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更加孤立无援。心理防线自然不堪一击。 精神上的崩溃,直接导致了战术上的拉胯。进入阵地战阶段后,英军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消极怠工”来形容。加拿大的战史就毫不客气地记载,英军在阵地战中,倾向于死守主阵地,放弃中间地带,连最基本的巡逻都懒得搞。1952年11月,一支英军巡逻队,刚晃悠到防线前沿就立刻缩了回去,避战情绪明显得不能再明显。 这种消极防御的“龟缩”战术,虽然减少了伤亡,但也把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英军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战争结束后,这些精神创伤并没有消失。无数英国老兵带着PTSD回到家乡,噩梦、闪回、焦虑伴随了他们一生。有人因此家庭破碎,有人酗酒度日,有人在几十年后,依然会在某个安静的午后,被记忆里那尖锐的冲锋号声惊醒。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