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加拿大正式对中国钢铁和铝产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保护本国产业”。可他们没想到,我们在三天后就已经布下了“棋局”。 那天,中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启动全球首例“反歧视调查”,针对的正是加拿大即将实施的钢铁和电动汽车关税措施。 这招在国际贸易里可不多见,直接把加拿大的小动作定性为“歧视性贸易壁垒”。 更绝的是,调查结果在半年后落地——2025年3月8日,中国宣布对加拿大的菜籽油、豌豆、猪肉等农产品加征100%关税,对水产品加征25%关税。这一记“组合拳”,直接打在了加拿大农业的七寸上。 为啥说打中了七寸?加拿大农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能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要深。就拿油菜籽来说,这个国家每年生产的油菜籽有42%用于出口,其中67%都卖给了中国。 2024年中国进口的639万吨油菜籽里,有612.6万吨来自加拿大。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市场要是打个喷嚏,加拿大农民就得感冒。 反制措施一出台,加拿大油菜籽对华出口量立刻腰斩。2025年1-2月,加拿大对华装船量只有17.1万吨,比去年同期的35万吨少了近一半。 更要命的是,中国转头就从俄罗斯和蒙古进口油菜籽,这俩国家的对华装船量分别增长了3倍和1倍。加拿大农民看着自家仓库里积压的油菜籽,只能干着急。 不只是油菜籽,加拿大的豌豆、猪肉和水产品也遭了殃。加拿大约35%的豌豆出口到中国,龙虾、雪蟹等水产品更是中国餐桌上的常客。 中国对这些产品加征关税后,加拿大渔民看着捕捞上来的龙虾卖不出去,价格暴跌,急得直跺脚。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政府之前还信誓旦旦地说“欧盟市场潜力巨大”,可现实是欧盟自己的油菜籽都不够用,根本消化不了加拿大的过剩产能。 这场贸易博弈的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精准打击”。中国商务部的反歧视调查可不是随便做做样子,而是实打实的“法律战”。 他们花了半年时间,收集了加拿大政府的官方文件、行业数据,还让165家中国企业和5家行业协会参与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加拿大的关税措施没有经过任何实质性调查,纯粹是政治操弄。 对北美农业圈来说,这场危机还带来了连锁反应。加拿大农民损失惨重,美国农业也跟着遭殃。中国虽然对加拿大加征关税,但并没有关闭农产品进口的大门,而是转向了其他国家。 比如大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猛增了40%,这让美国豆农尝到了甜头,但也让加拿大豆农更加绝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让北美农业圈意识到,他们的产业链其实很脆弱。加拿大的油菜籽加工企业原本依赖中国市场,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设备闲置;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商也开始担心,下一个被“点名”的会不会是自己。 这场贸易摩擦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决心。中国商务部的反歧视调查,不仅是为了反击加拿大,更是在向全世界表明:任何单边主义的贸易霸凌,中国都不会坐视不管。 而且,中国的反制措施完全符合WTO规则,连国际舆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合法且必要的自卫”。 现在回头看,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就像一记“七伤拳”,伤了别人更伤了自己。他们原本想通过保护钢铁产业赢得选票,却没想到让本国农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中国的反制措施,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给那些想跟风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国际贸易里,耍小聪明的人,往往会吃大亏。
关税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坏的结果也就是7万多家美企全部撤走,每年损失6000亿美元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