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15%、日本15%,美国已经完成与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贸易谈判,欧盟

飞绿说历史 2025-07-29 23:24:07

欧盟15%、日本15%,美国已经完成与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税贸易谈判,欧盟、日本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压力给到中国这边了。   2025年美方推进的关税谈判,基本已经收官。欧盟、日本两个重量级经济体,先后与美国敲定了关税协议,税率统一定在15%。相比过去动辄30%、40%的高关税,减轻了许多。   这场看似风平浪静的谈判,其实暗流涌动。现在,桌上只剩一位关键玩家:中国。   从表面看,美国正在搭建一个“美国优先”的双边贸易体系,意图很明确:避开WTO的多边机制,自建一套规则。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全球60%的贸易协定已经转向双边模式,而WTO争端解决机制自2023年陷入瘫痪后,已经形同虚设。   美国抓住这个时机,先后与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等主要经济体完成谈判,将统一的15%关税作为“朋友价”,打造一个“关税朋友圈”。   表面上,这种做法看似高效,既保住了盟友关系,又收获了可观的税收。   据IMF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关税收入占GDP的0.8%,而2024年,这一比例预计将上升到1.2%,相当于新增27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欧盟内部已有反对声音,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中型制造商,认为受制于美国标准和能源采购附加条款,未来竞争力可能下降。   与其说这是一场经济谈判,不如说是一场利益交换。欧盟在谈判中虽然接受了15%的统一税率,但换来的,是美国对其氢能产业的投资承诺,以及部分高科技出口限制的放宽。   日本方面也不例外,交换条件是一揽子的半导体合作框架和美日军工市场的互通授权。这已经不只是关税问题,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经济再编程。   而中国,成了这场贸易棋局中唯一没有“签字画押”的大国。不是因为不愿意谈,而是因为谈的内容,实在不太平等。   根据美方提出的初步框架,中国若想加入这一体系,需接受最高34%的关税起步,外加能源进口限制和技术出口管控。   这样的条件,不谈也罢。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不跟牌,自己下局。   过去两年,中国并没有在高压之下退缩。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长20%,在整体外贸中占比已达19%。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合作在非洲、拉美和中亚地区持续升温,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已经超过50%。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芯片、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快技术突破。   美国希望用关税把中国“圈”在外边,但却忽视了一个现实: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以越南为例,这个被美日扶持为“替代中国”的制造地,2024年对美出口中,有超过50%的中间品来自中国。   墨西哥也类似,其汽车零部件70%以上依赖中国供应。这就意味着,就算美方绕开中国谈了协议,最终也难完全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而且自从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控后,全球市场价格一度飙升30%。   美国军工、半导体、可再生能源等多个行业受波及,相关企业甚至被迫向澳大利亚等地寻求替代资源,但效果不理想。   这场“稀土卡脖子”事件,反而让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当然,压力确实存在。高关税加上技术封锁,特别是在AI芯片、高端光刻设备方面的断供,让部分中国企业遭遇发展瓶颈。   但这也逼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动力。以华为为例,2024年其自主研发的芯片“乾芯9000”实现量产,配套的鸿蒙操作系统用户突破8亿。   全球贸易正在从一个统一市场,变成两个平行体系,一个围绕美国构建,以美元和双边协定为纽带,另一个以中国为核心,强调区域合作、自主技术和供应链稳定。   RCEP的深化合作、与中亚国家的能源战略对接,以及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初步构建出一个“去美元化”的经济生态。   世界银行在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贸易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成本上升10%-15%,但同时也带来了产业重组的机会。   尤其是新兴亚洲经济体,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正在借力中国产业链向上攀升。   数据显示,UNCTAD预计,到2026年,新兴亚洲的贸易份额将上升至35%。   眼下的局势,是一场国运博弈。美国押注高关税和围堵政策,短期看似奏效,但长期可能引发盟友不满和产业脱钩。   信息来源: 《A股特别提示(7-28):美国与欧盟达成15%税率关税协议,美商界“重量级”代表团或即将访华》——金融界

0 阅读:298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