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得势后,提拔了不少蒋氏家族及血缘近亲担任要职,比如国库主任竺芝珊(妹夫)、

陶陶讲史 2025-07-29 10:20:59

蒋介石得势后,提拔了不少蒋氏家族及血缘近亲担任要职,比如国库主任竺芝珊(妹夫)、侍卫长蒋孝先(侄孙)、军法司长王震南(堂表弟),可对于最疼爱的外甥竺培风,他却要求不能搞特殊化,必须从底层干起。

蒋介石掌权后,家族势力迅速膨胀,不少亲戚都被他提拔到关键岗位上。比如妹夫竺芝珊,管着国库,手握财政大权;侄孙蒋孝先做侍卫长,负责贴身保护;堂表弟王震南掌控军法司,掌管军纪审判。这些人基本都是靠着蒋介石的关系,直接坐上高位,不用从基层熬起。可偏偏对他最疼爱的外甥竺培风,蒋介石却态度完全不同,要求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底层干起,不给任何特殊待遇。这事儿放谁身上都觉得奇怪,毕竟蒋介石对家族亲近的人向来不吝啬提拔,唯独对竺培风这么“苛刻”。 竺培风1916年出生在浙江奉化,家里条件一般,但因为他是蒋介石姐姐的儿子,从小跟舅舅关系近。10岁那年,蒋介石把他接到上海读书,跟蒋纬国同校。后来又去了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直很拔尖。1939年,他考进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还跑去英国留学,先在伦敦大学,后转到剑桥,拿了个土木工程硕士学位。这履历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家里有蒋介石这么个大靠山,随便安排个好差事都不难。可他1941年回国时,正赶上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没选择做安稳的工程师,而是跑去投身空军,这选择本身就挺出人意料。 加入空军后,竺培风从零开始,1943年被派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训练,学开战斗机。1944年回国后,他被编入国军空军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开着B-25轰炸机上战场。山东鲁城那次,他炸了日军仓库,帮地面部队解了围;鲁山阻击战,他又精准打击日军司令部,直接扭转战局。这些战绩不是靠关系堆出来的,是他实打实拼出来的。抗战胜利后,他没闲着,继续在空军干运输任务。结果1948年1月12日,他开的C-46运输机出故障,为了不撞居民区,他硬是把飞机迫降在荒野,自己却没逃出来,32岁就没了。

蒋介石对竺培风的态度,跟对其他亲戚完全两码事。家族里其他人,像竺芝珊、蒋孝先、王震南,都是直接上位,干的活儿也不用太费劲。可竺培风呢,从小成绩好,又有留学背景,蒋介石完全可以给他安排个轻松点的文职,或者直接提拔到空军高层,但他没这么干。有人说,蒋介石是想让他历练,证明自己,不靠家族也能出人头地。这话听着有道理,竺培风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也确实没丢脸。可反过来想想,蒋介石对其他亲戚也没这要求啊,为啥偏偏对竺培风这么严格?难道真是爱得深,要求才高? 其实,蒋介石这么做,可能不光是疼爱那么简单。竺培风跟蒋纬国关系好,又是蒋介石姐姐的儿子,身份有点特殊。蒋介石当时地位虽然稳,但内部派系斗争、外部压力都不小,他可能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在军队里塞太多亲信,尤其是在空军这种关键地方。如果竺培风一上来就坐高位,难免有人嚼舌根,说蒋介石搞裙带关系。从基层干起,反而能堵住悠悠众口,显得他用人公平。再加上竺培风自己争气,肯吃苦,蒋介石可能也觉得,这小子值得磨炼,将来能扛大事儿。 家族里也不是没反例。蒋国秉就被送去日本学军事,回国后却不愿意从底层干起,混日子混到最后,连蒋介石都看不下去。可竺培风不一样,他从大学到留学,再到空军战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蒋介石对他的努力看在眼里,偶尔还会在信里夸两句。这种态度,跟对其他亲戚的纵容比起来,确实是个特例。有人猜,蒋介石是想拿竺培风做个榜样,给家族里那些靠关系吃饭的人看看,实力比背景更靠谱。

竺培风在战场上的成绩,也证明了蒋介石没看错人。他不是靠舅舅罩着,而是凭本事赢得尊重。山东鲁城、鲁山阻击战这些任务,换个没经验的飞行员,未必能干得这么漂亮。蒋介石偶尔在会议上提到他,语气里透着点得意。可惜好景不长,1948年那次事故,把一切都断了线。飞机失事后,蒋介石听说消息,愣了好久,下令厚葬,还追认他为烈士。葬礼上刻的“忠勇报国”四个字,算是对他一生的总结。 竺培风死了,对蒋介石打击不小。晚年他有时候会提起这个外甥,语气里满是惋惜。他的遗孀杨郁文带着孩子隐居乡下,日子过得低调。竺培风的事迹在空军里传开了,后来还被刻在烈士纪念碑上,成了激励后辈的榜样。他的故事听着挺燃,可32岁就没了,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他这一生,短是短,但活得值,死的也值。

0 阅读:125

猜你喜欢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