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

烟雨杏花村 2025-07-29 01:43:28

1953 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吉普车扬起的尘土还没落地,刘忠看着院子里喂猪的妇人,那张被岁月刻满沟壑的脸,依稀能认出是 24 年前的王四娣。 妻子伍兰英站在一旁,察觉到丈夫的失态,悄悄握住了他的手。 1929 年的那个清晨,23 岁的刘忠背着泥瓦匠的工具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 王四娣把缝好的布鞋塞进他行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和爹妈、闺女等你回来。” 那时他们刚结婚五年,女儿还在襁褓中,他听说红军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揣着热血要去参军。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四分之一个世纪。 刘忠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时,王四娣正在家里熬着日子。公公去世那年,她白天在田里挣工分,晚上纺线到深夜,油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 同村参军的人陆续传来死讯,她总把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挂在嘴边,却在夜里抱着女儿偷偷哭。 1935 年,当同村人说 “亲眼看见刘忠战死” 时,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三天,第四天照样爬起来给婆婆做饭,只是背更驼了些。 婆婆看她实在辛苦,劝她改嫁。王四娣咬着牙提了个条件:“要当上门女婿,得跟我一起给娘养老。” 这话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直到那个做纸活的男人愿意进门。 再婚那天,她没穿新衣服,只是把刘忠留下的那只泥瓦匠工具包擦得干干净净,收进了柜子最底层。 日子依然清苦,她和新丈夫一起伺候婆婆,送女儿出嫁,额角的皱纹里全是生活的重量。 刘忠在 1949 年娶了伍兰英时,以为家里早已没人。长征路上他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家乡被敌军烧毁,爹娘和妻女怕是都不在了。 每次作战间隙,他总会摸出贴身带的那张全家福,照片里王四娣抱着女儿,笑得腼腆。 直到 1953 年,一位从西康调走的老乡说漏了嘴:“你娘还在呢,这些年全靠你前妻照顾。” 他当即向上级请了假,带着伍兰英往家赶。 院子里的铁勺还在地上打转,王四娣的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刘忠上前一步,声音哽咽:“四娣,这些年…… 辛苦你了。” 王四娣摇摇头,指着堂屋:“娘在里头呢,天天念叨你。” 门帘掀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扑了出来,刘忠 “扑通” 跪倒在地,抱住母亲的腿,四十七岁的将军哭得像个孩子。 那天的午饭格外热闹,王四娣的丈夫忙着杀鸡,伍兰英帮着烧火,刘忠扶着母亲坐在堂屋中央。 母亲拉着王四娣的手说:“这闺女,比亲闺女还亲。我病的时候,她背着我走十几里路去看大夫。” 刘忠看着王四娣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想起她当年绣的鞋垫,眼眶又热了。 临走时,刘忠把一个信封塞给王四娣:“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每月我都让人寄钱来。” 王四娣推辞不过,收下后又偷偷塞进了母亲的枕头下。此后几十年,无论刘忠调任哪里,给王四娣的生活费从未断过。 母亲去世后,他依然坚持寄钱,直到王四娣 1980 年去世。 1985 年,刘忠再回故乡,特意去了王四娣的坟前。墓碑很简单,只刻着 “王四娣之墓”。 他蹲下身,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土,想起 24 年前离家时的承诺,又想起 1953 年那个惊讶的瞬间。岁月带走了太多东西,却带不走那份沉甸甸的恩情。

0 阅读:1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