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这个曾经名震文坛的才女,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她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好友林式同按照遗嘱,在 9 月 30 日将她的骨灰撒向大海。那一刻,海风卷着骨灰融入波涛,仿佛带走了她一生的孤独。 谁能想到,这个晚年靠罐头和牛奶裹腹、三年搬 180 多次家的老人,曾出生在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之女的显赫家庭。 1920 年,张爱玲降生时,家里的红木家具上还摆着祖辈的朝珠,3 岁的她已能背诵唐诗,7 岁就开始写小说,笔尖流淌的灵气,似乎注定要与文字相伴一生。 可锦衣玉食的日子藏着裂痕。父亲张廷重沉迷鸦片,养着小妾,接受新式教育的母亲黄素琼忍无可忍,带着姑姑远走他乡。 年幼的张爱玲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心里埋下了疏离的种子。继母孙用蕃进门后,家里的空气更冷了。 17 岁那年,她因顶撞继母被父亲毒打至昏迷,月黑风高夜,她翻出家门,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牢笼。 此后,她在香港大学的奖学金被母亲赌光,不得不辍学回上海,靠一支笔在文坛杀出一片天。 笔下的人物在乱世中挣扎,她自己却一头扎进了爱情的漩涡。 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比她大 14 岁,还是有妇之夫,却让她写出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却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可这段婚姻,终究是镜花水月。胡兰成在外面不断寻欢,她千里迢迢追到温州,撞见的却是他与别的女人的温存。那颗为爱情炽热的心,一点点冷了下去。 1952 年,张爱玲迁居香港,三年后远赴美国。36 岁的她遇见 65 岁的剧作家赖雅,相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赖雅给了她久违的温暖,可病魔很快袭来。 为了给赖雅治病,她没日没夜地写,累到双腿肿胀、眼睛出血,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 从此,她开始了 28 年的独居生活,性格越来越孤僻,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 出租屋里的日子,她被莫名的瘙痒折磨,总觉得身上爬着虱子,这让她不断搬家。 房间里堆着用过的卫生纸,或许是她对抗孤独的方式。而此时,她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重印,读者捧着《红玫瑰与白玫瑰》赞叹不已,可大洋彼岸的她,只能从版税单上感受到一丝与世界的联结。 她曾写道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这何尝不是她人生的写照? 年少时的显赫,中年时的爱情波折,晚年的孤寂,像一串散落的珠子,串起她的一生。 7 岁写小说时的灵气,1943 年文坛的风光,与胡兰成热恋时的痴迷,照顾赖雅时的疲惫,晚年搬家时的仓皇。 最后离世时的凄凉,构成了她复杂的人生图景。那些笔下的爱恨情仇,原来都是她亲历的悲欢离合的投射。 当骨灰融入大海,她终于摆脱了 “华美的衣袍” 里的虱子。生前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是想保留最后的尊严;骨灰撒向大海,是渴望挣脱尘世的束缚。 这个一生追寻自由与宁静的才女,终究在死后获得了想要的结局。她的文字永远留在纸上,而她的孤独,也随着海浪,渐渐远去。 参考来源:中国作家网——金宏达:张爱玲的最后岁月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
烟雨杏花村
2025-07-28 22:57: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