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当上了太子,并且李世民还霸占了自己的亲嫂嫂。说起李世民的这位嫂嫂杨氏,不仅出身于当时唐朝的杨姓大族,还是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 李世民的刀锋,不只是对着兄弟,也是对着整个东宫。 李建成死得不算冤。他这些年明里称臣,暗中处处防着李世民。收买大臣,笼络宫人,调换禁军将领,派死士跟踪秦王府。 他以为自己能稳住太子之位,最后却把自己逼到死路上。李世民先发制人,把对手送进了地宫。 可比这更敏感的,是东宫里的女人。太子妃杨氏,身份不一般。出身弘农杨氏,跟隋炀帝杨广是本家。家世显赫,姿容绝伦,才学出众。 她嫁给李建成那年不过十四,短短几年,就成了后宫最得宠的女子之一。 当年选妃,太子一眼看中杨氏,说她“聪慧庄严,有母仪之风”。杨氏入宫后,确实不负盛名。 东宫朝会,她能代太子接待使者;内廷礼仪,她亲定规矩。李建成信她,李渊敬她,宫人服她。 玄武门兵变之前,杨氏已经觉出不对。李建成调兵失利,太子府中多有耳目失控。她劝过夫君小心秦王,可李建成听不进去。 他自恃太子身份,认为“宗庙社稷,岂能动我?”结果死在自家宫门口,连马都没骑上。 李建成被杀后,东宫被封。东宫属下所有人清查,奴婢下狱,大臣贬职,亲属流放。 杨氏,没死。 没有赐死,没有殉葬,也没有明确记录她被发配或再嫁。 史书对她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 正史沉默,野史开口。唐人笔记《朝野佥载》《大唐外传》里写得大胆,说李世民杀兄之后,见太子妃美貌,纳入后宫。 甚至传言“每夕召入,不设妃位,号曰杨娘。”这些话没人敢在正史里写,但千年之后,仍流传不息。 问题在于,宫里知道杨氏去向的人,活下来的不多。 文官避讳,史官不敢提。杨氏到底去了哪,没有谁能明确写下,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任人猜测。 李世民登基后,册封的后妃有长孙皇后、阴妃、韦妃等人,名单上没有杨氏。 这在制度上是异类——太宗后宫,等级森严,每一个妃位都记入实录。 可杨氏,不见踪影。她不在正妃系统里,不在赐死名单中,也不在流放名册里。消失得太干净,反倒成了证据。 长安宫城流传一句话:“太宗得女,不可记名。”谁是这“女”?没人敢点明。 还有个细节更诡。太宗登基后,给李建成、李元吉立了衣冠冢,却没有为太子妃设祠。 按理说,正妃应享祀礼。一纸不封,一砖不立,太宗避得干净,像是生怕留下证据。 后世文人不断写“太宗纳嫂”,写得越传越真。 元代笔记中甚至虚构出“太宗夜召杨妃,命宫人闭门”一段话。真假难辨,可只因正史失声,流言便成谜底。 从制度角度看,大唐前期确实没有“纳兄嫂为妃”的先例。 礼制严苛,若真有此事,朝臣绝不会轻易放过。 可偏偏那段时间,群臣噤声。大事未定,李世民急于平乱。 他需要一个干净的权力交接,不容插曲出现。 有史学家提出另一种可能。杨氏没被杀,也未入宫,而是被秘密安置在别宫,终身不得出门。“幽居不见人,不立不杀”,既消声,也不树敌。 这种做法在宫廷斗争中屡见不鲜,尤其适用于身份尴尬的人。 杨氏是尴尬的象征。她象征着李世民兄弟相残的裂痕,也象征着权力更迭下被牺牲的一切。 她活着,不适合再出现;她死了,又无由公开。正史选择回避,朝廷选择忘记。 而民间不肯忘。盛唐以后的传奇小说,把杨氏描绘成“乱世红颜”,有情有义,被迫入宫、曲意承欢、终日悲歌。 有人写她自尽于冷宫,有人写她被赐为道姑,有人甚至写她死后李世民常梦见,泪洒龙床。 虚构也好,附会也罢,反映的只是一点——这个女人,在唐初的宫廷中,的确曾被重点“处理”。 李世民生前从未提起她一次。太宗实录中删尽一切相关字眼。 长孙皇后身前身后,亦未有关于此事的奏疏或记载。太子妃的影子,被整个政权联手埋进宫墙。 可这个影子,千年不散。 它是玄武门血案留下的暗线,也是太宗盛世背后唯一无法修饰的裂口。 李世民能封功臣、立律令、扩疆域,但无法在史书中抹去她存在过的那一页空白。 她叫杨氏,曾是太子妃,身份高贵,才貌出众。 她没有墓碑、没有封号、没有终年。她像被唐史“删除”的一行注释,却被后人翻来覆去揣测千年。 她是盛世权谋下最无声的证人,也是那个宫门血影里,最无法回避的名字。
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白绫,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