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往医院,这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2025年7月,北京某三甲医院的病房里,82岁的孙丽娜轻轻合上丈夫朱敏才的笔记本。 这本泛黄的册子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贵州望谟县尖山小学200多名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学习进度。还有他反复修改后写下的一句课堂总结:“山里的孩子学拼音比城里孩子慢,要多重复十遍。” 距离这对夫妇隐姓埋名支教的日子,已过去整整十五年。朱敏才走了,但他们在深山里点燃的那团火,依然在燃烧。 2005年,朱敏才刚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任上退休,妻子孙丽娜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英语特级教师。 按照常理,这对夫妇本可在北京安享晚年。朱敏才可以含饴弄孙,孙丽娜计划重拾摄影爱好,一则关于山区教育困境的新闻改变了这一切。 “电视里说贵州有些孩子要走三小时山路上学,教室漏雨,课本破得像草纸。”朱敏才后来这样回忆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 两人决定支教,却遭遇现实阻力。教育部门以“超龄”为由拒绝申请,子女更是一无所知。“我们怕孩子们担心,也怕被劝阻。”孙丽娜坦言。 最终,他们带着攒下的30万元积蓄、上百册图书和自制的拼音卡片,登上开往贵阳的绿皮火车,这一走,就是十年。 尖山小学位于海拔1200米的山腰,两间土坯教室是村民用木板和石棉瓦搭的。朱敏才夫妇初到时,校舍漏雨,课桌是用木板钉的,黑板是从老乡家拆下的门板。第一节课,孩子们挤在漏风的教室里,哈着气搓手听课。 这对夫妇迅速适应了艰苦环境,朱敏才负责语文、数学,孙丽娜教授英语和自然。他们自创“复式教学法”——同一间教室里,高年级学生做习题时,低年级学生学拼音。午休时间用来批改作业,晚上则在煤油灯下备课。 “使馆的暖气房和这里的火塘比,确实冷得多。”朱敏才笑称,“但孩子们盯着黑板的眼神,比任何外交场合都让我专注。” 支教并非一帆风顺,当地部分家长认为“读书不如打工”,常有孩子辍学挖药材。朱敏才夫妇挨家挨户劝学,甚至用外交谈判技巧说服家长:“让孩子读完小学,至少能算清工钱不被骗。” 他们还发现,山区孩子普遍存在普通话障碍。孙丽娜发明“情景教学法”——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用英语标注农作物名称。朱敏才则把法律条文里的严谨逻辑用于课程设计:“教数学就像签贸易协定,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 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记住了这对“城里来的老师”。朱敏才的公文包变成了装粉笔的布兜,孙丽娜的旗袍换成了蓝布衫。他们为学校争取到企业捐赠的电脑,却坚持让孩子们先学会开关机再学打字。 自费购买药品放在教室,治好了十多个孩子的疥疮。村里人说,这两位老师比村医还细心。 2014年,朱敏才在课堂上突发脑溢血。昏迷期间,孙丽娜守在病床前,每天播放学生们朗读课文的录音。“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今天星期几?该上什么课'。”孙丽娜哽咽道。 病后的朱敏才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上课。孙丽娜成了他的“拐杖”,搀扶着他走向讲台。学生们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师讲课时,手会不自觉地颤抖,但声音依然洪亮。 十年支教期间,朱敏才夫妇累计募集教学物资价值超200万元。尖山小学的在校生从2005年的23人增长到2023年的127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山里人对教育的认知。 2022年,朱敏才病逝前立下遗嘱: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丧事从简。孙丽娜将丈夫的骨灰撒在尖山小学后山,继续留在学校任教。 “他说过,老师最大的成就不是桃李满天下,而是让山里的孩子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如今,尖山小学新建了教学楼,但孙丽娜仍住在当年的土坯房里。墙上挂着朱敏才生前写的校训:“不怕慢,就怕站。” 这句话成了孙丽娜的座右铭,每当有学生学不会拼音时,她就会想起丈夫的笔记本,想起他那句“要多重复十遍”。 山里的孩子确实学得慢,但他们有一种城里孩子缺少的坚韧。就像朱敏才夫妇一样,一旦认定了方向,就会一直走下去,不管路有多远,山有多高。 孙丽娜常说,支教这十年,是她人生中最充实的时光。从外交官的会议室到土坯房的教室,从首都的繁华到深山的宁静,她和丈夫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 这个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也无法用数字量化。它就藏在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里,藏在家长感激的话语中,藏在那句被反复修改的课堂总结里。
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
斗破苍穹斗气扬
2025-07-16 01:19: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