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道光年间,北京的上层社会被一位神秘的盗贼席卷,成为了许多富贵家庭的噩梦。这个盗贼行踪诡秘,无论是院墙高筑,还是重重守卫,他都能悄无声息地突破防线,盗取那些深藏的金银珠宝,毫不留痕。无论是严密防范的四合院,还是护卫如云的大宅,他似乎都能轻松出入,将贵重财物掠走,留下的是一片空荡荡的屋子和无数疑惑的目光。京城的富商和官员纷纷陷入恐慌中,纷纷报警求助,市面上盗窃案件层出不穷,京城的警觉达到极点。
面对层出不穷的案件,顺天府尹卓秉恬震怒不已,命令各个衙门的捕快加紧调查,务必破获此案。捕快们接到命令后,四处奔波,明察暗访,试图尽快捕捉到这位神秘的盗贼。他们不仅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巡查,还在有钱人家附近设下伏击,毫不松懈。
某日,牌头捕快杨松来到了兵马司街的一家茶楼休息,偶然间,他看见了一个肩挑货担的壮汉。这人赤裸上身,招揽生意的声音在街头回荡。杨松留意到,货郎走向了户部张侍郎的府邸,似乎有些异常。杨松继续观察,突然他发现一个老者出现在街头。这个老人眼睛失明,手持一根四尺长的拐杖,摸索着前行。他缓慢地走进了一条小巷,杨松立刻警觉,便大声喊道:“老爷子,这前面是死胡同,不要走错了!”老者点点头,随即转身离去。
杨松继续观察,直到黄昏时分,这个瞎眼老头再次出现在巷口,他仍然在摸索着前进。杨松这次没再出声,而是悄悄跟在老者身后,心中产生了疑虑。两人很快来到了一个富户的门前,瞎眼老头开始摸索门环,然后用拐杖测量门沿的高度。站在墙角的小便时,杨松悄悄靠近,打算偷走老头的手杖,然后捉拿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根手杖重得几乎无法举起,杨松费力地尝试了几次,但依然无济于事。
就在杨松准备继续行动时,瞎眼老头似乎察觉到了动静,他迅速拿起手杖,疾步跑开,消失在黑夜中。杨松追出小巷,却怎么也找不着他的踪迹,心中充满疑惑。第二天,杨松得知那户富人家中的金银财物竟然在夜间被盗走,尽管门窗完好无损,没有任何破坏的痕迹。杨松立刻判断,这与昨天遇见的瞎眼老头有关。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决定暂时隐瞒此事,独自深入调查,但这几日却始终未再见到那个瞎眼老头。
一个月后,杨松终于获得了一个新的线索。一批江南省的饷银正在押送途中,途中驻扎在雄县的驿站。为了确保安全,押银官在驿站安排了五名士兵严密守卫。然而,杨松认为,这正是那个盗贼的目标。他赶到雄县,与当地县令王石商量,决定设下圈套,捉拿这个飞檐走壁的盗贼。
夜幕降临,杨松藏在屋顶,静静观察着四周的动静。大约三更时分,杨松看见一道黑影迅速接近驿站,瞪眼一看,竟然是那位瞎眼老头。他拿出八爪钩,迅速甩上屋檐,然后从天井一跃而入。杨松看到他在院内穿行,心中更加确认这正是他一直在追的盗贼。
瞎眼老头进入藏银的房屋附近,突然,一只狼狗吠叫起来。只见他从怀中拿出两个肉包子,轻松地将其扔给狼狗。狼狗吃完后倒地不起。杨松在屋顶上紧紧注视着,瞎眼老头进入屋内,顺利让屋内的士兵们昏迷,轻松把两箱饷银背走,正准备跃上房顶逃脱。杨松一声大喊:“抓贼!”埋伏在屋顶的捕快们纷纷出动,将他生擒。
抓获的盗贼被押回县衙,经过审讯,王石惊讶地发现,瞎眼老头竟然是一个年轻人,眼睛失明却精通行走如履平地,手杖也并非普通物件,而是用铁铸造,重达百斤。经过一番审问,盗贼最终坦白,承认自己曾在北京多次作案,抢夺无数贵重财物。杨松再三询问他为何能够如此精准地行动,瞎眼老头微笑着说道:“我虽盲,心却明。眼睛不见,心却能引领我的行动。我没有束缚,因此可以自由出入,飞檐走壁,甚至千里追踪。”
然而,在押送盗贼的途中,突如其来的大雾掩盖了视线。等雾霾消散后,杨松再开囚车,却发现瞎眼盗贼不见了踪影,似乎凭空消失了。从此,京城的盗窃案件再次陷入迷雾,而那名盗贼的金银珠宝,也始终未能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