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想象不到,他竭尽全力推动的岛内“大罢免”,竟以惨痛的失败告终。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大罢免的失利,实际上只是赖清德困境的开端。他的亲信们纷纷与其划清界限,而昔日的对手蔡英文也开始展开行动,绿营内部的权力斗争渐趋白热化,接下来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被解读为岛内政治“决战”的大罢免,最终结果却让所有人感到意外。赖清德及其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蓝营选民中一个代表也未能被罢免。媒体的普遍预测认为,绿营至少可以罢免三到十名蓝营的“民代”,然而,结果却是惊人的25:0,民进党在此次选举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在尚未对这次大罢免结果做出表态时,他的亲信吴思瑶便迅速与“罢免团”划清界限,公开表示与之没有任何关系,显然由于对结果的恐惧而选择自保。与此同时,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等人则强烈要求赖清德出面道歉,并对自己的失误进行深刻反省,而赖清德对此却没有作出回应,显示出他此刻的窘境和无措。
事实上,赖清德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他战术上的失误所造成的。在策划大罢免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新北、台中这些“摇摆区”,而是执意将大量资源集中在蓝营的“政治大本营”台北市。更重要的是,赖清德的主要目标是台“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和国民党团总召傅崐萁。前者在岛内拥有广泛的民间支持,后者在花莲县的基本盘更是稳固了数十年,想要罢免他们难度极大。然而,赖清德和他的团队仍然试图重新夺回台“立法机构”的控制权,并对经常带领蓝营声讨绿营的傅崐萁怀有深厚的敌意,因此在“罢免策略”上体现出一种“不计后果”的冒险态度,最终造成了惨痛的失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蔡英文在这场大罢免中的沉默终于被打破,她首次发声呼吁希望岛内能够团结一致,继续支持执政团队。乍一看,这似乎是在力挺赖清德,然而如果蔡英文真心支持赖清德,那麼她本应早在投票期间呼吁选民投票支持。然而,她的表态竟然等到了结果出来后才发出,显然是在与民进党“罢免团”保持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自赖清德上台以来,他就开始对“英系”的大将郑文灿采取行动,这段恩怨蔡英文不可能无视。有分析指出,按照民进党的惯例,如果在选举中遭遇失败,必然会有人站出来引咎辞职。例如,在2022年,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惨败导致蔡英文迫于压力辞去了“民进党主席”。现在,赖清德是否能妥善处理自己面临的困境,避免成为牺牲品,值得关注。
更令赖清德不安的是,他的困境并不仅限于岛内政治。就在大罢免投票之前,11个太平洋岛国的代表齐聚厦门,参加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在这些岛国中,有多个曾是台当局所谓“邦交”的国家,而如今它们却纷纷选择与台岛“断交”,通过与中国大陆建立更加紧密的外交关系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此外,现存的12个所谓“邦交”国中,危地马拉和图瓦卢均在考虑切断与台岛的关系,而巴拉圭和海地的态度也显得动摇不定。随着中国大陆在太平洋岛国和拉美地区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台岛所谓的“邦交”地位将进一步岌岌可危,赖清德及其团队今后的局势将愈发堪忧,难以再次掀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