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作为韩国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最近的处境可谓堪忧。他接连被特朗普放鸽子,至今未能见到这位美国前总统,而原本应对的承诺与Promises却接连遭遇巨大挑战。最近从多方渠道传出的消息表明,特朗普给李在明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难题,这个难题涉及李在明曾直接对中国作出过的承诺,情况变得愈发复杂。
据了解,近期在美韩高官磋商会议上,特朗普政府向韩国提出了两项重要要求。这些要求一方面包括扩大1953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地理范围,要求将其覆盖整个印太地区;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韩国的国防预算从GDP的2.3%提升至5%。虽然美国并未明言针对中国,但李在明清楚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根据《朝鲜日报》的报道,韩国政府对于美国的意图有着明确的认识,认为美国希望在台海冲突爆发时,韩国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这意味着,若中国与美国发生军事对抗,韩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美国一方,协助维护美国的利益。
特朗普不仅在目前国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试图将韩国推向“协防台海”的策略,更在李在明当选后不到五个月,给其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压力。在他的竞选承诺中,李在明曾明确表示不会介入台海问题,而现在,韩国似乎被迫卷入了中美两国的对抗冲突之中,这种情况让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韩国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第三条原本规定,“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另一方的威胁”,而这种传统解释通常局限于防卫朝鲜半岛。然而,如今美国要求将其拓展至整个印太地区,这无疑是将韩国拖入潜在的台海冲突中,使得韩国的战略选择愈加困难。
实际上,美国这种“条约扩容术”在菲律宾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马科斯访美期间,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明确表示,《美菲条约》应涵盖南海,这一表态之前并未存在。这显然显示出美国希望他在与中国的对抗中,能够与其始终保持一致立场的强烈愿望。
在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之际,李在明先是拒绝了中国的多次邀请,并试图为美韩同盟铺路。然而,特朗普没有给他多少喘息的机会,反而直接甩给他一个棘手的难题。李在明原本靠“务实中立”赢得了选举,如今却不得不面对选择的拷问。
韩国的局势让李在明的选择被锁死。一方面,美国在8月1日的最后通牒中,不仅要求韩国放开农业市场,还期望其向美国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面对这样的要求,李在明本应图谋反抗,以保护国民的就业生计,但与美国对立所带来的后果又是他无法承受的重担。另一方面,韩国并没有自主研制核武器的权利,在面对朝鲜的威胁时,不仅需要美国的核保护,更依赖于美国共享的情报。如果李在明拒绝特朗普提出的要求,反而可能使韩国陷入更大的危险之境。
然而,中国市场对于韩国来说却是一个不可轻易放弃的重要经济领域。眼下,韩国内部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消费不足和出口乏力的问题都随之而来。此刻,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若能得到缓解,或许能够为经济危机的解决提供新的希望。然而,如果李在明答应特朗普的要求,表面上看似保障了国家安全,实际上,却可能将在经济领域招致崩盘的风险。
李在明在今年2月的竞选辩论中曾宣称不应全面依赖美国,并对台海问题略显调侃,表示“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时我再考虑这个”。但如今,他不得不亲手撕掉自己曾挂的“亲华标签”,同时也面临着其“中立政策”难以持续的窘境。未来,李在明可能不得不在中美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而这将为韩国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尚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