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润田畴,黄河下游探新途》 数智技术润田畴,黄河下游探新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社会实践队于7月10至12日赴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聊城临清周庄村、菏泽南王店镇等地,实地考察田间灌溉设施,探寻数智技术在引黄灌溉中的推广现状与实践路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三下乡 曲阜师范大学 2025三下乡社会实践
黄河水源遇季限,节水技术盼资金
“咱们村灌溉还可以,水够用,有黄河水的时候用黄河水,黄河水没来就用机井。”临清市金郝庄镇濮庄村濮书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该村水资源使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旱时,黄河水供应不足,村民便开动机井抽水灌溉,保障玉米、麦子等作物苗期生长;冬季黄河水量丰沛,渠水顺着地下管道流入麦田,满足小麦越冬需求。
目前,濮庄村已铺设地下管道,让灌溉操作更便捷,但节水效果有限。“地下管道很方便,但是节水灌溉这项技术倒是很有限,目前还没有普及。濮书记坦言。实践队员们去田间观察,虽有零星喷灌喷头,却未形成规模化应用,谈及节水技术推广难点,濮书记直言资金与政策是关键,“咱们资金也不够,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目前也还没有政策推动。”
图为临清市金郝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大型灌溉设备。李艳 供图
滴灌技术显实效,智能应用待破冰
与濮庄村不同,菏泽南王店镇种粮大户闫德彬的1400多亩地里,滴灌设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这细水管、主管道加接头,节水效果显著。”闫德彬经理蹲在田边,指着铺在玉米根部的滴灌管介绍,“浇一次水,一亩地十几二十方就够,比大水漫灌省很多。”
图为“齐鲁乡村之星”闫德彬经理接受实践队员访谈。李艳 供图
闫德彬经理的地里还配备了施肥罐,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把肥料倒进罐里稀释,通过控制压力调节冲出速度,追肥时特别方便。”他表示,这种设备成本不高,且主管道可重复利用,仅细水管因机器卷起时易乱而需定期更换。尽管滴灌技术应用成熟,但智能灌溉技术在闫德彬的地里仍是空白。“听说过手机操控的全自动灌溉,没实际了解过,现在也用不上。”他坦言,目前种植主要靠人力操作,未采用“高大上”的农业技术。
从南王店镇整体情况看,节水灌溉技术在种粮大户中普及度较高,但普通农户应用较少。闫德彬分析,这与农户种植规模、主业选择密切相关:“群众个人户大多以打工为主,种地不是主业,而且种植面积小,就一亩多地,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此外,铺设设备需要专业知识,部分农户不愿尝试,对农户而言实操性也不强。
图为菏泽市定陶区南王店镇农田中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韩珺浠 供图
政策铺路与示范引领需同发力
黄河下游地区数智赋能引黄灌溉技术的推广,需结合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与种植规模,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降低农户初期投入,依托示范田强化技术认知,才能让节水技术真正扎根田间,让黄河水在数智化赋能下发挥更大效用。数智化灌溉技术是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但其在黄河下游农村的推广需破解多重难题:资金缺口制约技术普及,小农户的生产规模与认知水平限制技术落地。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直观了解了农村数智灌溉技术的落地现状,深刻认识到科技服务农业需扎根基层实际,不能脱离小农户的生产习惯与现实条件;同时体会到乡村振兴中“政策—技术—农户”协同发力的重要性,增强了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此外,调研过程也提升了队员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接需求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坚定了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通讯员 高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