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6年,于成龙在治理水患时,与明珠推荐的靳辅结怨。11年后,身为直隶巡抚的于成龙向康熙递上了一道密折,言之凿凿地称:“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康熙看后不禁大吃一惊。
1676年,于成龙在治理水患时,与明珠推荐的靳辅闹翻,埋下恩怨的种子。11年后,已是直隶巡抚的他向康熙帝递上一道密折,直指“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这句石破天惊的话,让康熙帝都坐不住了。 1676年,清朝正值康熙年间,国家虽在稳步发展,但地方治理问题却不少。那年夏天,黄河水患频发,朝廷派人治理,靳辅被明珠力荐上位,负责治水工程。于成龙当时只是个地方官,却对靳辅的治水方案颇有微词。靳辅主张大修堤坝,耗资巨大,而于成龙觉得这法子不接地气,劳民伤财,效果还不一定好。两人意见不合,争执不下,最后闹得不太愉快。这事虽没立刻掀起大波澜,但于成龙和明珠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时间快进到1687年,于成龙已升任直隶巡抚,地位今非昔比。他为人耿直,最见不得官场里的歪风邪气。那会儿,清朝官场有个公开的秘密:不少人靠钱买官,职位明码标价,尤其是明珠和余国柱这对搭档,手握大权,把官职当商品卖。于成龙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于成龙不是那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官员,憋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于是,他写了一道密折,直接递到康熙帝面前。密折这东西,不是随便谁都能写的,更别说用来告御状了。于成龙在折子里没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了。”这话的分量可不轻,等于把朝廷里的潜规则摆上了台面。康熙接到密折时,估计心里也是一震。明珠可是他的宠臣,办事能力强,朝中人脉广,怎么会干这种事?但于成龙也不是空口白话,他列举了不少证据,条理清晰,让人没法随便搪塞过去。
康熙是个聪明皇帝,治国讲究平衡。他一方面信任明珠,另一方面也知道官场腐败不是小事。于成龙的密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朝廷内部的乱象。康熙没立刻表态,而是暗中派人查。结果怎么样呢?查下来还真有不少猫腻。明珠和余国柱确实把手伸得太长,卖官鬻爵的事虽然没到“全卖完”的地步,但也够触目惊心了。 这事对明珠的打击不小。他虽然没马上倒台,但名声和地位都受了影响。康熙后来借机敲打了他一番,让他收敛点。至于余国柱,结局更惨,直接被削了官职。于成龙呢?他靠这次告状出了名,成了清官的代表。不过,他也因此树敌不少,后来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这场风波不只是几个人的恩怨,它暴露了清朝官场里买官卖官的普遍问题,也让康熙意识到,光靠信任几个大臣是不够的,得有制度管着才行。后来,他加强了密折制度,鼓励地方官直接向他汇报,就是想多听听真话,少被蒙蔽。这么一看,于成龙的密折还真有点“改变历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