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元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有的破船,我们也要买,面对外界数不清的嘲笑声,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瞬间“值回票价”了,这是怎么回事? 1984年,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母,造航母的底气也远远谈不上。那一年,中国GDP只有区区3090亿美元,而美国已经站在4万亿的高坡上俯瞰全球。 在这种对比下,中国居然花了3000万美元,买了一艘已经退役的澳大利亚老航母——“墨尔本”号,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这笔钱相当于当年中国军费的1%,不少人当时就说,这就是花大价钱买废铁,简直是“冤大头”。西方媒体更是冷嘲热讽,称这是“史上最蠢的一笔军购”。 可谁都没想到,就这艘“破船”,开了舱门以后,价值远不止3000万,它成了中国航母梦的第一个实物样本。 墨尔本号是英国上世纪40年代设计的中型航母,全通式飞行甲板和舰体结构,恰好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板房。 更关键的是,澳方在拆解前并没把所有东西都清空。舰上还保留了当年极为先进的蒸汽弹射器和美制MK-4型拦阻系统,这些核心装置对彼时的中国来说是绝对的“黑科技”。 这艘航母的蒸汽弹射器,实测弹射力能达到28吨,远超当时中国在实验室阶段能摸到的任何标准。更不要说那套液压拦阻系统,几乎就是照着美国海军标准来的。 这些不是图纸,而是实打实的实物设备,能摸、能量、还能拆。这种工程级别的样本,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实用。 而墨尔本号此前还发生过两次严重碰撞事故,分别在1964年和1969年,造成舰体部分结构损坏。可正是这些撞击留下的破损部位,成了船体结构力学的天然样本。 中国工程师得以近距离观察战时舰体在受力下的形变、断裂模式,为后续设计提供了真实数据。 这场看似买“废铁”的操作,其实背后是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当时的中国海军,刚刚走出近海防御的老路,正需要一个“拆开看的航母”来搞明白舰载系统到底怎么布局。 时任海军副司令刘华清在1980年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明确提出:“没有航母样本,就等于闭门造车。” 问题是,想买航母谈何容易?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极其严密。 加入《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的国家不得向中国输出任何军用或军民两用关键技术。 但澳大利亚那会儿刚好退役墨尔本号,表面上当废钢卖,实际上却默许了一部分技术的“顺带转移”,这其中的外交默契与政治考量,不言而喻。 中国抓住这一缝隙,在完全合法的“废钢贸易”框架下,绕过了封锁,搞到了第一手的航母结构信息。 一艘看似报废的老船,被送回中国后,并没有直接拆成钢板,而是被完整保留研究了整整14个月。 1985年到1986年间,中国技术人员对这艘船进行了系统解剖,记录了372项关键参数,涵盖钢板厚度、舱室布局、动力系统接口等。 其中一个意外发现,是蒸汽弹射器使用的密封件寿命数据,这直接推翻了此前苏联理论模型中关于弹射系统可靠性的计算方式。 简言之,中国之前连理论都不准,靠墨尔本号纠正了航母弹射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 这艘老船还催生了多项技术突破。比如蒸汽弹射的结构研究,后来成为电磁弹射概念的起点。 2017年,中国马伟明团队在电磁弹射技术上取得关键突破,背后正是30多年前从墨尔本号上积累的数据基础。 再比如拦阻索的材料技术,从墨尔本号上拆下的老索,直接推动了国产高强度钢的研发,鞍钢后来量产的HY-100特种钢,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这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一整套技术路径的开启。 从墨尔本号开始,中国建立了第一套航母结构数据库,随后1998年引进瓦良格号进行结构验证,2002年建成陆上模拟试验场,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 一条看似偶然的废船路径,实际上是中国航母发展的技术根基。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墨尔本号的价值就更明显。印度当年造航母用了将近20年、预算翻倍,而中国从摸索到成军,用了不到一半时间,成本控制也更为精准。 这就是技术实物带来的边际效益,一艘“废船”,节省的不是钱,而是15年以上的试错成本。 这笔交易还带动了国内制造业的升级。沪东造船厂、鞍钢、701所等46家单位参与了墨尔本号的解剖与模拟试验,航母研究成为全国协同攻关的起点。 后来这些单位在国产航母、万吨大驱、两栖攻击舰等项目中承担了主力角色。 这种模式与今天的技术收购问题也不谋而合。比如荷兰ASML光刻机至今无法打破技术封锁,中国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走长路。 但墨尔本号的案例告诉我们,实物技术的价值远远超过图纸和理论。一个拆得开的样本,胜过十年闭门造车。
突发!高雄外海乱作一团,东沙群岛上空发生激烈对峙!台军机遭无线电干扰插入喊话:“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