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被装在集装箱里送了过来。两年后,海湾战争爆发,沙特立即将东风导弹拉了出来,成功逼退了对手!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外汇储备只有20.7亿美元,连今天一线城市一条地铁线的钱都不够,但35亿美元现金到手,相当于国家级“回血”,直接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而沙特那时正陷入区域安全焦虑,伊朗刚结束两伊战争,伊拉克却像刚热身完,虎视眈眈盯着波斯湾的石油命脉,所以沙特不敢赌美国会不会来救,于是悄悄找上北京,搞了这笔“天价军购”。 对沙特来说这不是武器,是最后的底牌,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出口导弹,更是打开中东战略大门的钥匙。 1990年萨达姆·侯赛因入侵科威特,战争风暴席卷波斯湾,沙特也紧张了,毕竟伊拉克军队离他们边境只有几百公里。 然而沙特并没有坐等美国驰援,而是自己先亮了家底,直接把东风-3导弹拖出来,摆在军事要道上,导弹头对准伊拉克。 这招很管用,伊拉克军方高层一看情况不对,立刻放弃进攻沙特的计划,虽然没有正式交火,但这批导弹就像沙特王储手里的“核选项”,那就是不一定真用,但一定要让对手知道你敢用。 然而到了2024年,沙特的东风-3导弹依然“健在”,虽然已经是“老兵”,但在中国技术团队的维护下,这些导弹还能打,还能吓人。 与此同时沙特也没闲着,2014年就启动了东风-21采购计划,换装更先进的固体燃料导弹。 这玩意儿不但起飞快、命中准,还能覆盖伊朗和以色列大部分地区,不难看出沙特要的不是数量,而是精准威慑。 更重要的是沙特并没有把老导弹扔掉,而是选择“新老并存”,这不是恋旧,而是战略:新导弹用于突防打击,老导弹保留战略威慑力,双保险。 从导弹交易出发,中沙关系已经扩展到能源、安全、科技等多个方向。 2023年沙特首次用人民币结算部分对华石油出口,要知道石油一直是美元的“领地”,沙特这一动作直接动了美国的奶酪。 2024年沙特加入金砖机制,推进“金色走廊2035”计划,这里面中国是主力工程师,从红海沿岸的智慧城市,到吉赞经济城的输油管道,再到麦加高铁,中国公司无处不在。 在防务合作上沙特不仅买导弹,还买激光反导系统、无人机和高超音速导弹,未来甚至可能和中国联合研发某些战略武器,这种合作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军售的范畴。 沙特为什么越来越“靠近”中国?原因很现实,第一美国靠不住了,因为中东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了,五角大楼更关心的是亚太方向。 沙特心里清楚,一旦真打起来,美军未必来得及,而中国不但能卖装备,还能“卖技术”和“卖信任”。 第二就是伊朗越来越强,在2023年胡塞武装用伊朗提供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直接打爆沙特阿美的炼油厂,这一幕让沙特彻底明白,买再多F-15也拦不住低空无人机。 第三就是沙特王储在推“2030愿景”,要把国家从“石油依赖症”里拉出来,而中国正是基建、技术、市场一把抓的“全能型选手”,沙特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 中东曾是美苏冷战的试验场,是石油战争的策源地,是代理人冲突的地雷区,但今天游戏规则正在变。 战争不再只靠坦克和战机,而是靠无人机、黑客、舆论战,沙特要的不只是力量,而是能掌控复杂局势的能力,而中国恰好能提供从导弹到智慧城市的全套方案。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干预别国内政,不输出意识形态,沙特买的是导弹,得到的却是尊重,这一点西方永远学不会。 1988年那批导弹,究竟值不值?从纯军事角度看,或许有人质疑东风-3的技术早已过时,但从战略角度看,它的意义远超军事本身。 它是中沙关系的开端,是中国打开中东市场的敲门砖,是沙特走向战略自主的重要一步。 如今中沙正从“买卖关系”走向“发展共同体”,沙特不再只是石油输出国,而是中东稳定的关键角色,中国也不只是导弹供应商,而是塑造地区秩序的重要变量。 参考资料: 沙特远赴中国购买35枚导弹,花费了35亿美元,换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2024-06-19 中华网
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
飞绿说历史
2025-06-30 18:23: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