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才是关键,却被忽略了

小白新车 2025-07-26 15:02:36

一、三马同槽

“高平陵之变”结束后,司马懿虽然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但忠于曹魏的势力并没有轻易屈服。很快,“汝南三叛”中的第一次叛乱,由王凌发动,像一股狂潮席卷而来。司马懿年事已高,身体不支,却依旧凭借沉稳的气度平息了这次叛乱。然而,这一番折腾让司马懿感到精疲力尽,身心俱疲。一天深夜,司马懿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已经死去的王凌和贾逵等曹魏忠臣,纷纷出现在他面前,愤怒地指责他,仿佛随时要扑上来将他咬死。醒来后,他浑身冷汗,心跳如雷。虽然只是一个梦,但司马懿的内心却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种恐惧感随后如影随形,久久未曾散去。

不久后,司马懿感到身体每况愈下,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他开始安排后事,将权力交给了长子司马师。不久之后,司马懿就悄然去世。曹操在临终时曾做过一个“三马同槽”的梦,预示着三匹马将蚕食曹魏的天下。显然,曹操的梦境一语成真,司马懿就是那第一匹“马”,而他的儿子司马师,则是第二匹。司马师虽没有父亲那般沉重的负罪感,却更加肆无忌惮地展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他认为,若没有父亲的辅佐,曹魏早已在诸葛亮和其他敌人手中灭亡。正是因为如此,他深信自己的权力理应无可争议,甚至认为能够掌控皇帝曹芳的命运。

曹丕曾在某种程度上捏住了曹魏的命脉,但司马师并不打算手软,甚至认为自己同样有能力捏住皇帝的命脉,甚至未必会比曹丕逊色。于是,在一次宫廷风波中,司马师试图控制皇帝曹芳的权力,并准备将夏侯玄提升为新的大将军。然而,这个计划未曾等到司马师出手,曹芳却率先出击,辅佐李丰和张缉发起了废除司马师的进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司马师几乎是愤怒至极,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开始报复,杀死李丰和张缉三族,并废除了张皇后,改立了王皇后。同时,他还威胁郭太后,迫使她同意废除曹芳,支持曹冲的弟弟曹据继位。然而,郭太后明言,曹据继位不符合礼法,提议应立曹叡的弟弟——曹髦——继位。司马师最后同意了这个提议,认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皇帝并不足为惧,且这对自己稳固地位并无太大威胁。

然而,司马师未曾料到,曹髦的登基不仅为魏国带来了新的变数,也激起了更为剧烈的宫廷斗争。很快,司马师的手段又引发了第二次“汝南三叛”,毌丘俭和文钦起义。尽管司马师眼疾缠身,依然亲自带兵平叛,但最终还是因眼疾失去战斗力,眼珠子差点掉出。虽最终平定了叛乱,却也因此病重。此时,司马师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遂将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就此,第三匹“马”——司马昭,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曹髦斗法司马师、司马昭

若曹操能从地下复生,他或许会对曹丕大加斥责,痛骂曹叡,但一定会痛痛快快地抱起曹髦,哭诉:“这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尽管曹髦年纪轻轻,但他深知曹魏王朝的江山早已岌岌可危,已经被司马家族的三匹“马”啃噬殆尽。他一方面对司马师不敢再有所挑衅,给了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另一方面,他又密切关注大臣们的反应,试图通过历史问题的探讨来分化政局。曹髦以少康自比,言辞间暗示:支持我者可称英雄,否则将会落得无可奈何的下场。显然,这并非单纯的历史讨论,而是他在拉拢人心,逼迫群臣站队。

钟会曾形容曹髦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即曹髦文采如曹植,武略似曹操。此言一出,司马师神情不悦,心知曹髦的潜力远超常人。曹髦不单纯只是一个年轻的帝王,他用自己的智慧,试图分化和拉拢各方势力,包括司马家的亲信与骑墙观望者。在司马师因眼疾卧床时,曹髦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局势愈加复杂,司马师不得不感叹自己无法再控制局面。

然而,尽管曹髦展现出出色的政治手腕,局势依然急转直下。司马师去世后,曹髦迅速下旨让司马昭镇守许昌,但司马昭却毫不理会,直接带兵进驻洛阳,显然是在进行一次“兵谏”。这场较量也标志着曹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虽然曹髦曾一度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本,但他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司马昭日渐增长的权力威胁。

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曹髦心知自己已无退路,决定亲自发动一次最后的斗争。他找来中书侍郎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和尚书王经,表露自己决定亲自诛杀司马昭的决心。尽管王经劝阻他冷静行事,但曹髦坚持已定,直言:“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这句话成为曹髦决定一举的象征。显然,曹髦并非盲目鲁莽,他深知一旦不采取行动,曹魏的命运将完全被司马家族掌控。他在自己的皇帝身份下,试图一次性改变整个局面,将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转化为反抗司马昭的力量。可惜,这一场举动的最终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虽然曹髦没有做出盲目的举动,但仍因成济的“无脑”插手而被刺杀。最终,曹髦死于非命,他的英勇和果断虽未能改变局势,但却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小白新车

小白新车

分享汽车各类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