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周迪道被捕,面对酷刑,他很快选择了投降。但没多久,他就给上级写了一封

青史微言 2025-07-26 00:05:56

1944年,周迪道被捕,面对酷刑,他很快选择了投降。但没多久,他就给上级写了一封信:“日军争取我投降,我无法逃脱,不如将计就计!” 周迪道,是个老红军,资历摆在那儿,绝对的根正苗红。1944年,他在浙江东部,负责给前线的部队筹钱筹粮。 那会儿新四军在敌后打游击,穷得叮当响,上级给他下了个死命令:在短期内筹集800万的经费。800万,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天文数字。周迪道也是个能人,硬是靠着各种关系网,东挪西凑,眼看任务就要有点眉目了。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出事了。 咱们常在电影里看,地下党被捕了,那是宁死不屈,把老虎凳、辣椒水尝个遍,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周迪道被捕后,画风有点不对。 出卖他的是个叛徒。日本人把他抓进宪兵队,酷刑肯定是少不了的。可没折腾几下,周迪道就“怂”了,面对日本宪兵队长铃木政一的劝降,他几乎是立马就坡下驴,结结巴巴地表示:“太君,别打了,我招,我全招了……” 这消息传出去,认识他的人都炸了锅。一个经历了长征的老革命,怎么就这么没骨气?这在当时,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人,恐怕都觉得不可思议。日本人虽然高兴,但心里也犯嘀咕:这投降的是不是太快了点?会不会有诈? 为了“表忠心”,周迪道还真就供出了几个我军的联络点。鬼子派人去一查,地方是对的,但早就人去楼空了。周迪道解释说,自己被抓这么多天,组织肯定早转移了。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日本人虽然半信半疑,但对他的看管也松了些。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周迪道叛变的时候,一封绝密的信,被他想方设法送到了上级,浙东游击队保卫科科长丁公量的手中。 信里,周迪道简明扼要地汇报了情况,然后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日军争取我投降,我无法逃脱,不如将计就计!” 他请求组织批准他“假投降”,利用“叛徒”的身份,打入敌人心脏,在宪兵队里建立一个反间谍小组,从内部瓦解敌人。 这封信把丁公量和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们看呆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批准了,万一周迪道是真投降,那等于给组织安了个定时炸弹。不批准,万一周迪道是真有此计,那不仅错失了一个反败为胜的良机,更寒了一位忠诚同志的心。 当时的区党委书记谭启龙等人,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批准周迪道的计划。这份信任,在那个年代,比黄金还珍贵。 得到组织的批准,周迪道心里有了底,开始了他“影帝”级别的表演。 他要让所有人都相信,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于是,他开始跟伪军、日本特务称兄道弟,喝酒、赌钱、逛窑子,活脱脱一个堕落分子的嘴脸。演得太真,以至于我方潜伏在城里的同志看到后,都向上级汇报说,周迪道确实是叛变了。 这其中的压力和孤独,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被敌人怀疑,被同志误解,每天行走在刀尖上,一步走错,万劫不复。 但戏必须演下去。为了让戏更真,组织上还特意安排了几位同样精干的同志,陆续“叛变”,加入到他的身边。就这么着,一个史无前例的敌后组织,在敌人的宪兵队内部悄然成立了。 这个小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400反间谍小组”。周迪道是组长,代号“401”。 小组成立了,经费从哪儿来?周迪道向丁公量申请。丁公量的回复,现在看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你们是‘汉奸’,是汉奸就得有汉奸的样子,缺钱可以去‘敲竹杠’嘛!”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汉奸不就是鱼肉百姓、敲诈勒索吗?于是,周迪道他们就专挑那些发国难财的奸商、铁杆汉奸下手,敲来的钱,一部分作为小组经费,一部分上交组织,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孝敬”铃木政一这些日本军官。 这下可好,日本人拿了钱,觉得周迪道这人“上道”,够朋友,对他更加信任。而被敲诈的汉奸,有苦说不出,反而让我方军民拍手称快。这一招,真叫一石三鸟。 有了身份和金钱做掩护,“400小组”开始高效运转。他们利用参加日伪军会议、陪同长官视察等机会,获取了大量高价值情报。同时,周迪道还利用日本人的手,除掉了好几个真正对我党构成威胁的叛徒,其中就包括当初出卖他的那个人。 最惊险的一次,是营救女地下党员莫奇。 莫奇被捕后,受尽酷刑,但坚不吐实。铃木政一没办法,就让周迪道去“劝降”。在审讯室里,周迪道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坚强的女同志。他心里着急,但面上不能露。 劝降不成,他心生一计,转身对铃木政一嬉皮笑脸地说:“太君,我看这女人有几分姿色,不如赏给我做小老婆吧?” 在那个环境里,汉奸贪财好色是常态,铃木不疑有他,还开玩笑说:“你就不怕她半夜杀了你?”周迪道一脸坏笑:“她要是地下党,我就慢慢‘转化’她,让她死心塌地跟我过日子。”铃木哈哈大笑,挥手就把人给了他。 就这样,周迪道把莫奇救了出来。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俩人还得扮演“夫妻”。他们对外宣称莫奇“怀孕”了,过段时间又“不小心流产”了,整得跟真事儿一样,彻底打消了敌人的怀疑。莫奇也顺利地加入了“400小组”,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

0 阅读:61
青史微言

青史微言

以微小视角解读宏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