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喜欢宴请群臣,更喜欢宴中搞点花样。这次他不摆战功,不论政务,而是突然牵进来一

幻彩梦境游 2025-07-26 00:05:55

孙权喜欢宴请群臣,更喜欢宴中搞点花样。这次他不摆战功,不论政务,而是突然牵进来一头毛驴,还特意提笔在驴脸上写下“诸葛子瑜”四个大字。这不光是笑话,更像一场即兴讽刺。满堂大臣笑作一团,唯有那位被指名道姓的“子瑜”,诸葛瑾,脸色沉稳如旧,不动声色。可没人想到,他身边那个年纪不大的儿子,突然站了出来,一笔,把局势扭了回来。 同是诸葛家子孙,一人北,一人南。 诸葛亮在蜀汉,稳握政权,智计百出。弟弟诸葛瑾则早早投奔江东,在孙策麾下任职,后来继续辅佐孙权。兄弟各在其主,却并不互通情报,史书说两人虽为兄弟,却“志不同道不合”。 诸葛瑾性格内敛,作风保守,不好权谋。他深知身在他乡,更要谨慎。孙权早年起用他,多次托付重任,不仅封侯,还派他出使蜀地劝和。可越是稳重的人,越容易被当成“老实人”。 在朝中,诸葛瑾以端正守礼闻名。他不喜斗嘴,不喜夸功,更不会在宴席上与人争胜。这就给了孙权机会。 孙权知道,朝堂讲的是权谋,宴席讲的是分寸。这个老实脸长的大臣,看似老练,其实缺乏娱乐性。于是,孙权决定搞个场子,让众臣热热闹闹,也顺道“敲打”一下这位老臣。 那日,孙权大宴群臣。 满堂大臣都知道,这是个讲风趣、讲机智的场合。饭菜上得快,酒下得急。孙权喝得兴起,忽然一挥手,让人牵上来一头毛驴。毛驴一入场,人人莫名其妙。可当众人看见驴脸上写着“诸葛子瑜”四字时,整齐地笑翻了。 “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这头驴,成了他的“替身”。 孙权的玩笑开得狠。他知道诸葛瑾不善反应,脸长也一直是朝中笑谈。如今借驴讽人,看似轻松,实则一石数鸟:既取乐朝臣,又试探诸葛瑾态度,还能看看谁敢笑、谁敢不笑。 笑声轰然。有的大臣笑得大声,有的掩面偷笑,更多人眼观鼻、鼻观心。但目光始终飘向一个人——诸葛瑾。 诸葛瑾的表情没什么变化。他只略抬头,看了那头驴一眼,然后又低下头继续饮酒,仿佛什么都没看到。可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宴席已然变了味。 孙权盯着诸葛瑾,脸上带着笑,眼里却有考量。没人知道他此刻心里想什么。也没人敢出声打圆场。 全场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热闹,像一锅快要溢出来的汤,只等有人揭开盖子。 就在这时,诸葛瑾身边的儿子诸葛恪站了起来。 这少年年纪不大,长得精致,眼神灵动。他躬身行礼,开口请求给他一支笔。孙权点头。众人不明所以,只见他快步上前,在“诸葛子瑜”四字下,添上两个字:“之驴”。 原本“诸葛子瑜”,写的是这个驴就是诸葛瑾。现在加上“之驴”,成了“诸葛子瑜的驴”——语意一转,所有嘲笑全变成自取其辱。 全场一愣,随后爆出更大的笑声。这次不是讥笑,是会心的赞叹。 孙权也笑了,拍着案几,说这个孩子有意思,日后必有大用。他当场把那头毛驴赏给了诸葛恪,算是认同了这份机智,也算给父子俩下了个台阶。 诸葛瑾微微颔首,低头不语。可谁都明白,这一场本该羞辱收场的局,被他儿子活生生扭了过来。 从那一刻起,诸葛恪的名声在朝中传开。人们记住了这个少年,也记住了这场驴上写字的荒诞戏。 看似玩笑,其实布的是局。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单纯取乐。他掌控权柄多年,深知权臣难管。诸葛瑾虽不张扬,却身居高位,其子诸葛恪又机敏聪慧,孙权心里未必没有防范。 他需要试探,需要挑拨,需要看看这家人有没有“心机”。这一笔写在驴脸上的字,就是他的试金石。 诸葛瑾不动声色,诸葛恪见招拆招。父子一文一武,一稳一活,倒让孙权更放心了。 而对诸葛恪来说,这一战,是他入仕的起点。他不仅护住了父亲的尊严,更在孙权心中种下“机敏可用”的印象。多年后他官至大将军,主持东吴政务,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开始积累声望。 而诸葛瑾呢?他继续沉稳、低调,直到病逝,始终不沾权斗,不入风波。孙权念其忠厚,赐以厚葬。 这场驴脸写字的笑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权场里的荒诞,也照出人物性格的分明。笑里藏刀,刀里藏人,人里藏心。

0 阅读:31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