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

星球拾光 2025-07-25 17:35:53

1948年,1名50多岁的日本女子,领着5个孩子,去郭沫若家敲门。郭沫若妻子于立群,一脸惊讶地问:“你找谁?”那个女人生硬地回答:“郭沫若。”屋里的郭沫若,听见声音快步走出来,竟呆呆地愣在原地。 这个日本女人叫佐藤富子,她的中文名字是郭安娜。   三十多年前在东京,十九岁的她还是圣路加病院的护士,第一次见到来取材料的郭沫若。   那时他是个穷学生,口袋里常常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可他眼睛里的光,还有那些写在纸上的诗句,像磁石一样吸住了她。   佐藤家在日本称得上名门望族,可她一见到郭沫若就认了死理。   她推掉了家里安排的亲事,跟家里闹翻了,辞了护士工作,跟着他搬到冈山的小出租屋。   没有婚礼,没有登记,她就成了他的妻子,学着做他爱吃的中国菜,把窄小的屋子收拾得亮堂堂的。   那八年,日子过得紧巴,却有说不完的暖意。   五个孩子就是那时候出生的,每个孩子落地时,他都皱着眉说"太苦了",可她总笑着摸摸肚子说"孩子是盼头"。   1925年春天,郭沫若突然说要回国。在简短的道别之后,他就抛下妻子儿女,然后头也不回地出了门。   这一走,便是二十多年再没有一点消息。   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都要去看有没有来信,后来改成隔三差五去,最后,连盼信的力气都快没了。   五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她白天去给人当翻译,晚上在灯下写稿子,实在凑不够学费,就把自己陪嫁的字画拿去卖掉。   邻居都说她傻,一个日本女人带着几个混血孩子,何苦这么熬着。可她总把郭沫若早年写的信小心收在木匣里,夜里拿出来摸了又摸。   1937年战争打响。   因为她是"郭沫若的女人",日本兵好几次把她带走问话,灯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们逼她说出郭沫若的下落,还让她写东西骂他。   她咬着牙不松口,回来后抱着吓得直哭的孩子,一夜一夜睡不着。   那些年,她被软禁过,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过,可木匣里的信始终没被搜走。 1945年日本投降那天,她决定带着孩子们去中国寻找孩子们的父亲。   从东京到长崎,再转船到上海,最后一路辗转到北京,盘缠花光了,孩子们的鞋磨穿了底,谁也没喊过一声累。   站在郭沫若门前,她心里早就盘算好了。   不求名分,不求钱财,就想让孩子们认认父亲,能在这边上个学,让他往后别再像影子一样消失。   郭沫若在几天之后才有了答复,承诺为孩子们安排入学和住处。   只是没人提让她住进家里,他也从没在人前认过这个"日本妻子",只是每月让人送来些生活费。   她没争没闹,带着孩子们搬进上海弄堂里的老房子。   每天早上送孩子们上学,回来扫扫院子,教小女儿认中国字。   邻居问起男人,她只说"在外地工作",从不提郭沫若的名字。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了。   他一直给孩子们交学费,有时还托人带些书来,孩子们见了他喊声"父亲",却从没踏过他那个新家的门槛。   1994年她走了,葬在北京郊区的公墓。   葬礼他没来,却让人送来了全部的丧葬费。   她临终前让人把攒下的五百万日元捐给了中国,孩子们后来又把她剩下的东西变卖了捐出去。   有人说她这辈子不值,可她墓碑上刻着"郭安娜"三个字,笔画深深的,像是她自己刻上去的。   郭沫若的生命里,还有两个女人的故事常常被人提起。   1912年,他被父母骗回四川老家结婚,掀开盖头看见张琼华的那一刻,转身就去了书房。五天后他离开家,再也没回过那个院子。   张琼华守着空房过了六十八年,从青丝到白发,每天给郭家做饭缝补,1939年他回乡奔丧,见了她只说了句"你辛苦了",弯了弯腰。   1938年在武汉,他认识了二十岁的于立群,后来在重庆结了婚。   他握着她的手说"我会护着你",可这承诺碎得厉害。   她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姐姐当年跟他好过,却是因为他的负心行为,伤透了心,跳了河。   更让她绝望的是,婚后他跟好几个女人有牵扯,1941年在桂林还跟一个演员住在一起,甚至把病传给了她。   1979年,于立群在家中自缢,只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他骗了我二十年。   这些事就像老照片,存放在时光的相册里,有的边角磨破了,有的被虫蛀了,可那些留在相纸上的影子,总在不经意间让人想起,曾经有过那样一些人,那样一些日子。

0 阅读:11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