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泽连斯基点名要和普京谈,比起打仗,乌克兰内部问题更严重。 乌克兰战场硝

莫紫爱 2025-07-25 17:22:25

难怪泽连斯基点名要和普京谈,比起打仗,乌克兰内部问题更严重。

乌克兰战场硝烟未散,炮火声声不断,泽连斯基却频频对外释放要与普京会谈的信号。

这位在战争中被西方捧上神坛的总统,为何突然态度大变?

答案或许不在战场,而是在乌克兰国内那一团乱麻般的局势。

比起前线对抗俄军,泽连斯基更怕的,是自己国家内部那颗颗正在引爆的“地雷”。

战事持续三年,乌克兰表面上高呼反攻,实则焦头烂额。

最近一轮伊斯坦布尔谈判,仅仅持续不到一小时便草草收场。

俄乌双方除了交换战俘这类人道主义议题略有共识外,其他核心问题依旧南辕北辙。

谈判桌上话不投机,战场上依旧喋血厮杀,尤其是红军城市的争夺战,俄军长时间高强度推进,乌军疲于应对,顿涅茨克防线岌岌可危。

俄方步步紧逼,乌方节节败退,泽连斯基却突然急于推动会谈。

背后真实原因,远不止战场吃紧,更关乎乌克兰国内一桩棘手难题——6060具乌军遗体的“烫手山芋”。

6月中旬,俄方主动将这些遗体运送至交换点,乌方却迟迟不肯接收,甚至以“无限期推迟”为由搪塞。

这一举动在俄罗斯口中成了“对本国士兵的冷血背叛”,在国际社会也难以自圆其说。

这6000多具遗体背后,是沉重得令人惊惧的财政账本。

乌克兰政府规定,每位阵亡士兵家属可领取1500万格里夫纳抚恤金,折合约40万美元。

6000具遗体意味着乌方需立刻支付超过21亿美元。

财政捉襟见肘的泽连斯基政府,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天文数字的开支。

更麻烦的是,很多遗体在政府记录中被列为“失踪”,并未算入阵亡人数当中。

若此时接收遗体,等于要补发所有抚恤金,还要承认此前“少报伤亡”的事实。

财政压力、民众愤怒、国际舆论,一旦爆发,极有可能动摇泽连斯基的统治根基。

乌军前线士兵的处境也映射出这场战争的残酷现实。

士兵们自曝作战物资需自费购买,牺牲后甚至被直接送入移动火葬场销毁遗体,换来一个“失踪”身份,政府就能躲掉抚恤义务。

如此冰冷现实,让前线战士士气低落,信任感崩塌。

而在后方,民众对政府的怒火同样在酝酿。

征兵办成为乌克兰社会最令人恐惧的机构之一。

抓壮丁、强征兵、暴力执法,令不少乌克兰人彻底绝望。

甚至出现民众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俄军,请求用“天竺葵-2”无人机轰炸本国征兵点的荒诞场景。

俄军不仅“接单”,还贴心地在无人机上标注“客户要求”,自掏腰包补差价,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焦点。

这一切不过是乌克兰内部乱象的缩影。

腐败问题早已如癌症般侵蚀国家根基。

泽连斯基上台前以“反腐斗士”形象深入人心,但上任后雷声大雨点小。

2024年,一项削弱两大反腐机构独立性的法案被强行通过,直接引爆全国抗议潮。

参与者包括青年、退伍军人、基层公务员,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怒斥泽连斯基违背改革承诺,动摇了国家信任的基石。

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内民众怨声载道,泽连斯基已然进退两难。

乌克兰社会陷入撕裂,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支持度逐年下降。

从2022年的70%跌至2024年的不足50%,西方民调甚至显示更低。

越来越多乌克兰人质疑战争的意义,担心自己或亲人沦为“消耗品”。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泽连斯基试图将“谈判”作为一条出路。

他公开喊话,希望与普京面对面会谈,并寄望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促成和谈。

但普京回应强硬,称不会与“非法总统”对话,拒绝在乌克兰未妥协的前提下让步。

无人机战线也成为双方竞争的新焦点。

俄方位于鞑靼斯坦阿拉布加的无人机工厂产能暴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持续补充前线。

乌克兰则计划在2026年前年产800万架无人机,并开发出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光纤无人机。

战争从拼兵力转向拼工业,拼制造力,拼供应链韧性。

俄乌第四轮谈判预计在8月底举行,外界普遍不抱希望。

双方在领土、主权、军事地位上分歧巨大,谈判更像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

即便继续对话,若无实质让步,也难以撼动战局。

泽连斯基的急迫并非源自对和平的热忱,而是对国内政权的恐惧。

他明白,一旦无法在短期内稳定局势,经济崩盘、士气涣散、政治动荡将随之而来。

战争已成为他的双刃剑,既是维稳工具,也可能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乌克兰的未来,已不再取决于前线胜负,而是能否解决内部深层次矛盾。

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信任都难以维系,若民众对政府彻底失望,任何战果也将化为乌有。

泽连斯基想要通过谈判止损,或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要想真正挽回局势,恐怕远不止一次会谈那么简单。

这场战争终究不会以一纸协议收场,更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对乌克兰而言,找回治理秩序,比赢得战场胜利更加迫在眉睫。

泽连斯基想要走出困局,先得在自己的国家里,重新找回民心。

0 阅读:14
莫紫爱

莫紫爱

莫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