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莫紫爱 2025-07-25 15:27:16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在国际舞台上,最怕的不是对手强硬,而是朋友误解。

俄罗斯和伊朗存在两个战略误区,这第一点就是“只要我们不作为,西方就一定会转头针对中国”。

第二点是“不管我们怎么做,中国都会掏钱出力跟着走”。

但现实一次次地证明,这两个想法都不成立。

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乌克兰战场的持续僵持,还是伊朗核问题的再次升级,都在印证这位专家的话并非夸大其词。

中国的立场和行动清楚表明,合作可以有,但必须是相互尊重、各取所需,而不是一味让步、无条件兜底。

回头看俄罗斯的打算,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曾以为,如果在乌克兰问题上稍微示弱,西方可能会把注意力转向东亚,逼迫中国分担压力。

可结果呢?

7月15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俄“50天最后通牒”,要求克里姆林宫在9月2日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将面临100%的高额关税和次级制裁。

北约这边也没闲着,7月16日,美军欧洲司令部在德国召开闭门会议,北约多国代表明确表示,会同时做好对俄和对华的战略压制准备。

也就是说,西方根本没打算“先打一个,留一个”。

俄罗斯想通过退让抽身,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孤立。

更让人头疼的是国内情况。

7月下旬,乌军无人机连续几天袭击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一度被迫关闭。

卢布汇率再次下跌,俄罗斯央行紧急加息应对通胀,莫斯科证券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下降了近40%。

面对这种状况,俄罗斯不得不承认,单靠“东转”拉中方下水,显然不现实。

伊朗那边的剧本也有些相似。

他们一度认为,只要坚定站在中俄一边,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都能得到中国无条件的经济和政治支持,尤其是在核问题和制裁问题上。

可7月17日,欧盟再次发出最后通牒,催促伊朗在8月底前重启伊核全面协议谈判,否则将恢复全面制裁。

而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的铀浓缩已经突破60%,距离武器级只差一步。

伊朗急了,立刻邀请中俄代表团前往德黑兰会谈。

但这次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支持可以有,但有底线。

中国确实承诺扩大原油进口,并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但并未同意承担伊朗石油出口的全部风险,而且在军事上,虽然有技术交流,但并未松口提供歼-10CE或其他敏感装备。

最近几次三方会谈上,俄罗斯提出愿意向伊朗提供S-500防空系统,并协助其建设雷达网络。

而中国则更关注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使用,加强金融合作。

简单来说,中俄在伊朗问题上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想利用伊朗做地缘筹码,一个想保持市场稳定与能源安全。

这场会议没有公开的“大新闻”,但背后的信息量很大。

三国都在合作,没错,但各有心思,也不是铁板一块。

关键的是,中国的表现非常清晰,不做任何一方的提款机,也不做任何人的外交挡箭牌。

中国外交的理性体现在细节中。

能源方面,中国一方面进口伊朗石油,另一方面加大从沙特、俄罗斯和安哥拉的采购,降低对单一出口国的依赖。

军售方面,中国坚持“防御性自用”原则,避免卷入区域冲突。

金融方面,中国推进本币结算、绕开美元体系,但不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

王毅外长在7月16日的讲话中,表示中方重视伊方不发展核武器的承诺,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表达的意思都停留在政治和外交层面,没有越界一步。

俄罗斯和伊朗需要明白,中国不是他们的“备胎”,也不是“最后的保险”。

过去几年,中国确实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帮助,但前提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单方面输血。

无论是油气合作还是贸易往来,中国都在用市场逻辑和战略平衡来安排,而不是情绪和道义感。

回看这位俄罗斯专家的观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点透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有些国家总以为中国“必须”支持他们,其实是对国际格局的误解,也是对中国战略的误判。

如今的国际局势,已经进入一个“精算时代”。

每一个国家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而不是简单站队或选边。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愿意合作,但不会被拖下水;愿意承担责任,但不做冤大头。

0 阅读:0
莫紫爱

莫紫爱

莫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