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总司令承认了。
据《华盛顿邮报》7月23日报道,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表示,乌克兰在动员人员上依然存在很大难题,招募年轻人的方案也遇到阻碍,因为大部分民众参军的主要原因还是钱。
乌克兰政府也不是没想过用物质刺激来提高入伍意愿。
2025 年初推出的 “青年合同兵计划” 曾说,18 至 24 岁的年轻人签一年服役协议能拿到 100 万格里夫纳(约 17.5 万元人民币),还能自己挑兵种。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了样:一些地方因为资金不够,合同兵奖金要等好几个月才能发,甚至出现 “先干活后给钱”的规定。
更让人无奈的是,前线士兵的实际收入经常被少算,有士兵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工资条,显示到手的钱不到承诺的 60%。
这种靠金钱吸引人入伍的方式埋下了隐患。
当俄军炮弹在前线炸响时,有些新兵因为没有战斗决心选择逃跑。
根据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的数据,2024 年逃兵人数比去年多了 40%,很多人宁愿交高额罚款也要离开部队。
还有些家庭卖掉房子凑钱 “赎身”,通过贿赂征兵官员获得假的健康证明。
2025 年 Info Sapiens 的民调显示,没参军的男性中有一半左右明确表示 “不想为战争送命”,主要担心是训练不够和指挥混乱。
这些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乌军新兵平均只接受 45 天基础训练,远低于北约要求的 12 周,有些突击部队甚至出现 “打一仗练一仗”的情况。
而指挥体系的腐败也让问题更严重。
2024 年曝光的一起征兵系统丑闻显示,一个地区的征兵办负责人收了 500 万美元好处,给几千人伪造免役证明。
前线士兵则抱怨,有些指挥官扣军饷、贪占物资,还把亲信安排到后勤等非战斗岗位。
这种系统性腐败像毒瘤一样,慢慢侵蚀着军队的团结。
当乌克兰在战场上疲于应付时,外部势力的介入让情况更加复杂。
美国一直施压,要求把征兵年龄降到 18 岁,说 “这是数学问题,乌军需要更多人填补战线”。
但乌总统顾问利特文直接说,这样做等于 “拿年轻人的血换西方援助”。
更严重的是,西方军援的不确定性正在动摇乌军的基础——2025 年承诺的 1700 亿美元援助只落实了 750 亿,F-16 战机因为训练跟不上,根本没法投入战斗。
现在的乌克兰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填补每天几百人的伤亡,不得不降低征兵门槛;但新兵质量下降又导致战斗力下滑,反过来需要更多人上战场。
数据显示,乌军实际兵力只有编制的 65%,部分机械化旅的人数甚至不到满编的一半。
更危险的是,随着俄军在苏梅、库皮扬斯克集结了 11 万精锐,乌军防线随时可能崩溃。
瑟尔斯基的承认,暴露了这场代理人战争的残酷现实。
当年轻人把参军看成 “高风险工作”,当国际援助变成政治交易的筹码,乌克兰的前景越来越暗淡。
就像一名前线士兵在战壕里写的:“我们不是在保卫国家,而是在为别人的战略牺牲。”
这种绝望的情绪,或许比俄军的炮弹更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