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上甘岭战场上,一位首长打电话到前线慰问战士们,却被通信兵怒怼打断,直言让首长说正事,当时在场的战士们都纷纷感到惊讶,一个通信兵怎么敢那样跟首长说话,他哪来的勇气?
在10月14日凌晨,朝鲜五圣山北麓的537.7高地,每秒6发的炮弹将土层掀起三丈高。
而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蜷缩在弹坑里,指尖捏着两截断开的电话线,胶皮焦黑,铜芯裸露,只差最后一米就能接续。
只见他他仰头望向指挥所方向,猛地将线头缠上流血的手指,另一段死死咬进牙关。
电流窜过身体的剧痛中,三分钟作战指令穿透硝烟,25岁的生命却永远凝固成战场上的血肉导线。
牛保才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的二级战斗英雄,以其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事迹闻名。
而上甘岭战役的残酷,首先碾碎了战场的神经末梢。
每秒六弹的死亡雨,美军320门重炮与40架轰炸机构筑的火力网,将不足4平方公里的山头削低两米。
战壕中的电话线如断肢般散落,铜丝混着血水泥泞地陷进焦土。
牛保才所在的1营通讯班,每天需在封锁区往返数十次。
他们发明仰面爬行法,背贴地、面朝天,用脚跟蹬着前进,只为减少被弹片击中的面积。
当指挥所与前沿失联时,军长秦基伟在20公里外急得摔碎茶杯。
首日战役因通讯瘫痪,志愿军误判主攻方向,多个阵地失守。
当步话机员刘理贵发明"手榴弹天线",将天线绑上手榴弹扔出坑道,趁敌人躲避爆炸的瞬间建立短暂联络,要知道这是用生命换取的通讯窗口。
在战场上通讯兵的口袋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钳子、胶布、写在防潮纸上的遗书。
当牛保才在出发前将贫农出身,死为穷人的党员登记表塞进内衬时,他比谁都清这条电话线是连接胜利与坟墓的独木桥。
在10月14那日的炮火格外癫狂。
此时的牛保才第三次冲出坑道时,右腿膝盖以下已被弹片削飞。
于是他便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爬行接续的血路,拖着断腿在焦土中匍匐,他接好七处断点。
当备用线轴将尽时,发现最后一处断口相隔一米,这是足够让电流失效的死亡距离。
弹坑外,美军坦克正碾过战友的遗体,向1连阵地推进。
用身子接!这个念头闪过时,他想起淮海战役中那些以身为盾的老兵。右
手食指迅速缠紧铜丝,牙齿狠狠咬住另一端线头。
当电流如万针穿体的剧痛炸开时,指挥所的话筒突然传出嘶鸣。
三分钟通话里,营长下达了关键反击指令,三分钟后,电流声变成忙音。
而牛保才在牺牲前留下的遗言是,接的线都通了吗?
不经让人人潸然泪下。
当战友们循着血迹找到他时,那截咬变形的铜线已嵌进牙床,右手食指的铜丝勒入白骨,后背被弹片凿成蜂窝。
他身下压着的半块高粱饼,是为省下补给留给伤员的口粮。
牛保才用命换来的三分钟,改写了上甘岭的战局。
在战场上通讯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难能可贵的,谁也不知道在这背后又有多少人牺牲。
牛保才的壮举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条件下的顽强意志,其用身体导电的英勇行为至今仍被视为通信兵精神的象征,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注脚。
在他牺牲五个月后,当二级英雄勋章送到山西壶关老家。
妻子抱着刚出生的遗腹子痛哭,丈夫赴朝前信里打完仗回家种山药蛋的承诺,永远停在了画歪的五角星涂鸦旁。
军部档案里留存着他最后的战绩,以身体为导体保障的炮火覆盖,歼敌180余人,夺回六个阵地。
在此役后,志愿军总结出四保原则,保线路畅通、保命令传达、保炮兵协同、保信息加密。
而坑道里新增"线轴接力岗",通讯兵腰间绑满线轴,牺牲前必抛给战友。
当黄继光在七天后扑向枪眼时,他怀里还揣着牛保才用过的胶布,两位不同战位的英雄,用身体诠释了"钢铁导体"的同一含义。
如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那截1.2米长、带血痂的电话线已成国家记忆。
而在山西壶关县,保才路的石碑下总有人放上山丹丹花。
当地教师讲授"导体"物理课时,定会指向教室墙上的英雄画像,真正的导体不是金属,是甘愿为同胞承受电流的脊梁。
2023年清明,一位退役通信兵在牛保才墓前埋下老式电话机。
转天暴雨倾盆,路过村民听见土里传出断续忙音,像极当年指挥所里那三分钟的通话回响。
或许所有为他人架桥的灵魂,都会在历史深处接通永恒的电流。
谁也不知道用身体架起的电流到底有多痛苦,然而他整整坚持了三分钟,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铸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帅气的英雄,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