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很多人不愿意"回归"大陆,归根结底是心里有个解不开的心结。这心结是"台独"思

星球拾光 2025-07-24 18:14:09

台湾很多人不愿意"回归"大陆,归根结底是心里有个解不开的心结。这心结是"台独"思想多年灌输的结果,让他们总觉得跟大陆合并,日子会变得不好过。什么让他们这么担心呢?主要是自主权、经济和医疗这几块。   台湾一些人对大陆心存芥蒂,这种情况并不是天生的,背后是“台独”势力不断渗透,给他们造成了一些错觉和不信任。   他们在教育里动手脚,把中国史塞进“东亚史”的缝隙里,岳飞、文天祥这些名字渐渐从课本里淡去;电视上,政客们天天喊着“台湾是主权国家”,把大陆说成“威胁”;社交媒体上,谁要是说句大陆好,还可能被围攻。   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对大陆的印象就只剩“专制”“落后”,自然怕靠得太近会打破现在的生活。   这种担心,具体落在三个地方:自己能说了算的权利、手里的钱袋子和看病的事。   可实际上的情况,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香港回归后,法官照样按普通法判案,市民该上街抗议还能上街,没人觉得“被管制”;澳门的博彩业一直红火,立法会选出来的代表也都是本地人。   大陆早就说过,台湾要是统一,他们手里的权利,除了外交和国防,并不比他们少,很多的事情的事都由台湾人自己定,跟“吞并”根本不沾边。   经济上的顾虑,更像是被吓出来的,台湾人常被提醒“人均GDP比大陆高”,怕靠过来会“被拉低”。   但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雇了上万人,每年赚的钱够台湾建几十所学校;台东农民把释迦卖到大陆,一斤能多赚五块钱。   2023年,两岸贸易顺差有1500多亿美元,台湾往大陆出口的电子零件、水果,占了当地出口额的四成还多。   民进党非要搞什么新的政策,结果搞来搞去,出口没有搞上去,倒是老百姓的钱还赚的更少了。   医疗方面的顾虑更多是对当下医疗发展情况的不了解,台湾虽热医保确实很方便,但是大陆在这一点上面也不输什么,更主要的是,台湾现在的医疗设备老旧些,像CT这些,早就该更新迭代了,由于基金的亏损,很多诊所为了省钱去做了医美。   而大陆这边,现在医保能报七成费用,北京协和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连欧美医生都来学习,去年,两岸在福建合建了“肿瘤治疗中心”,台湾医生过来坐诊,病人不用飞台湾就能看上专家。   要解开这个结,光靠说是没用的,得靠实实在在的交流。   在这几年,两岸交流也是非常密切的,大量的台湾青年选择杭州深圳等地方工作,他们跟内地青年有着相似的爱好的情绪,做直播,搞科研,追星,吐槽加班等。   去年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台湾歌手和大陆歌手一起合唱,台下观众喊“一家人”,比任何口号都实在。   反观那些“台独”势力,他们背地里把孩子送到内陆学习,家人来内陆生活,在内陆定居,真的是“表里不一”,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内陆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在汕头,这种交流看得更具体,这里离台湾很近,聚集了很多台湾同胞和台青台商,他们在这里居住,发展。   不仅如此,在文化上的来往也不少,汕头大学这几年和台湾12所高校签了合作协议,现在学校里有9位台湾老师、3位台湾学生,两边的老师学生常来往。   比如汕头大学里的台湾学生洪欣妤,她在这里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从校园环境,到学术氛围,再到师生关系,这些都给了她不错的体验。   课余时间,她常和同学去漫步在海边享受这座城市的美丽,她最爱汕头的海鲜,同学总带她吃牛肉丸、蚝烙、粿条,还教她了解英歌舞、工夫茶这些潮汕文化。   洪欣妤说,汕头有活力,创业环境好,还有人才引进政策,她想以后留在这里工作。   汕头这几年为了让台胞更安心,出了不少政策,都是为了给台湾人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地还常办汕台经贸座谈会、台湾特色产品展销会、台青就业创业交流会,帮台企升级、打开内销市场。   台商台青更愿意待在汕头都离不开这些事情,不管是这部的医疗,政策等等,很多人的亲身经历都在说明,两岸走得越近,互相了解就越深。   台湾青年来大陆工作读书,台商来大陆创业,文化上多交流,大家就会发现,彼此的生活习惯、追求的目标其实很像。   “台独”编出来的那些顾虑,在实实在在的相处里慢慢就淡了,两岸交流越来越密,信任越来越多,这才是大家真正能感受到的趋势。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星球拾光

星球拾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