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

品古观今吖 2025-07-23 11:30:25

1960年代初,盘锦大洼子农场副场长吴成德正带领职工晒粮,突然有辆小车缓缓驶来。只见一军人快步下车,恭恭敬敬敬礼喊,老首长,您受苦了。吴副场长却往外赶人,讲,你走,你真不该过来啊。

那个秋日午后的盘锦农村,晒谷场上堆满金黄的稻谷,吴成德戴着破旧草帽,弯腰翻动谷子。

汗水从他黝黑的脸上滚下来,职工们都跟着他忙活。

没人知道,这位平常像老农一样唠叨收成的副场长,肚子里装着多少风雨故事。

他抓起一把稻谷搓了搓,检查成色,动作小心得跟摸宝贝似的。农场这地方穷归穷,可粮食就是大伙的命根子啊。

远处汽车引擎声打破平静,军用吉普车扬起灰尘开过来。

职工们都停下手,眼睛瞪得溜圆,那年代汽车稀罕得像天上掉馅饼。

车门一开,穿军装的汉子几步走到吴成德面前,立正敬礼嗓门儿洪亮:“老首长,您受苦了。”

吴成德当时就懵了,手里的稻谷撒了一地。

他眯眼瞧了瞧来人,脸色唰地变白,连连摆手说:“你走,你快走,你真不该过来啊!”

语气急得火烧眉毛,周围的人都傻眼了,咱们吴场长平时跟咱说笑和善,啥事儿让他这样失态?

那位军人可不挪步,往前压低声儿:“老首长,我是您当年的警卫员小刘啊,组织派我专程接您回去。”

边说边掏出公文包里的文件递过去,吴成德接过去手指直哆嗦,看了又看,眼眶慢慢红了。

原来他不是普通的农场老头,而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指挥180师时吃了大亏被俘虏,1953年回国后就给打发到这鬼地方劳动。

十多年来,他啥也没提过,只顾着带大伙种地收粮,难怪农活总安排得头头是道。

这下职工们明白过来,个个围上来七嘴八舌问东问西。有人纳闷:吴场长要是大人物,咋这些年不吱声呢?

他倒不自在,一个劲催人走:“现在农场正收秋粮呢,我不能撂挑子。

再说这儿吃得饱睡得着,挺好。”警卫员急得快跳脚:“老首长,您晓得组织找您找多久?当年战友都盼您回去团聚呀!”

吴成德沉默半天,就蹦出一句:“等我把这季粮食收完吧。”

说完弯下腰捡起掉地上的稻谷,轻轻吹掉灰尘,那小心劲儿看得人鼻子发酸。

秋收日子过得飞快,吴成德干活更卖力,场里粮食归仓那天,消息传开大伙才知道,他床头那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翻得比擦脚布还破。

他总说粮食是老百姓的命,现在这话听着分量沉甸甸的。

走的那天,职工们乌央乌央来送行,吴成德把活儿交代得明明白白,连仓库钥匙叮嘱了三遍。

临上车前,他突然扭头跑回晒谷场,弯腰捧起一把土用手绢包好塞进兜里。

有人瞧见那土块就哭了:这老头对这片土地比谁都亲。

车开远时,农场上空刮起秋风,把晒谷场的灰尘卷得老高。

吴成德的故事不是孤零零的,那个年月多少老同志跟他一样,顶着不明不白的帽子在犄角旮旯干活。

他们像稻穗一样,越成熟越低头向着大地,不喊冤不诉苦。

为啥这种精神到今天还戳咱老百姓心窝子?因为他们把根扎在平凡事里,让信仰变成一粒粒实实在在的粮食。

这年头咱们过日子也难,可看吴成德那样的人,就知道踏实干活就是顶天立地的路。

他带走的泥土不光是个念想,更像一盏灯,提醒咱别光看名利,学学那股子默默奉献的实诚劲儿。

农场小职工如今聊起这事还念叨:“吴场长教会咱们,是颗螺丝钉就得拧紧自己。”这道理简单明白,可做起来难着呢。

0 阅读:130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