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楼,被俗称“大裤衩”,多年以后,央视大楼的洋人设计师“库哈斯”在国外媒体的

央视大楼,被俗称“大裤衩”,多年以后,央视大楼的洋人设计师“库哈斯”在国外媒体的采访中公开承认央视大楼的设计中包含了某些隐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你去北京旅游,坐车经过东三环光华路那一带,大概率会听到导游说一句:“各位看右手边,那就是央视总部大楼,咱老百姓都叫它——‘大裤衩’!”

不管你是第一次看到,还是早就听说这个“外号”,第一反应大概都是:这建筑,还真挺像一条巨型裤衩子挂在天上。既有喜感,又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可这不是哪个城市的奇葩建筑竞赛,这可是国家级媒体央视的总部啊!那问题就来了——这么个看起来“喜剧感拉满”的大楼,怎么就成了全国电视业的核心地标?它到底是现代艺术的结晶,还是设计师和大众审美脱轨的产物?

这栋大楼的设计者可不是等闲之辈。它出自国际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之手,设计之初就打着“突破传统高楼设计”“融合功能空间”的旗号,走的是“极简+科技+视觉冲击”的国际范。

大楼主体结构是两座倾斜塔楼,在高空交错连接,整体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门框,也有人说像个折叠的机械臂,总之是非常具有未来感的设计。听起来很炫酷对吧?但问题是,这种“高级设计语言”一旦落地,被大众接受的时候,可就不一定那么高大上了。

“你说这是建筑艺术,我怎么看怎么像我家老头的秋裤。”北京大爷在马路边的一句话,迅速成了整个社会对这栋大楼的统一评价。

于是“央视大裤衩”这个接地气的名字就这样火了,而且是越传越广,甚至成了北京的新地标标志语。设计师有话说:你们误会我了!

面对这场“像不像裤衩”的全民吐槽,设计师库哈斯也很委屈。他在各种场合解释,说当初这个设计是为了突破传统高楼的垂直形态,用环形结构增强建筑内部的连接性,让新闻编辑、播控、技术支持这些部门之间更加高效地协作。

而且,他说这种“扭曲门形”结构,还能给观众带来不同角度的视觉体验,是新时代媒体行业的象征。

听起来确实很专业,也很有追求,但普通老百姓并不吃这一套。人们不是不能理解“高端概念”,而是从第一眼就把它当裤衩看了,再想扳回来就太难了。

而争议的真正爆点,是库哈斯出版的一本设计类书籍中,有一页图形被网友盯上了,说那张草图看起来简直是在暗示“下体”形象,甚至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故意嘲弄中国文化。这一波指控,立刻点燃了舆论。

库哈斯本人赶紧出面解释,说那只是被否决的草图,从未作为正式设计方案。但架不住互联网发酵,这事儿一度变成中外文化理解的冲突焦点。

更尴尬的是,库哈斯不仅在中国挨骂,在国外也没少被喷。有些西方人觉得他“太讨好中国”,还有人质疑:“你为什么帮中国政府建大楼?”而在中国网友眼中,他又成了那个“拿着外国经验,搞个不伦不类玩意儿糊弄人”的人。

说白了,这栋楼把库哈斯搞成了“里外不是人”,他再怎么高冷地说“艺术不应迎合大众口味”,也挡不住网友的调侃连绵不绝。

甚至在某些段子手口中,这栋楼直接被写成“央视躺在裤衩里播新闻”,听着都让人忍不住乐。 嘴上调侃,脚下打卡:争议中它成了地标

但你以为这栋楼就此凉凉了吗?恰恰相反。越是争议大,它越是红。如今,北京很多游客都会专门去“央视大裤衩”下面拍照,甚至还带点“打卡猎奇”的意味。

而在建筑圈里,它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功能上,它确实做到了内部环形连接高效运作,在奥运、两会等重大新闻播报中,发挥着中枢作用。

所以,哪怕你一开始觉得这设计太离谱,时间一久,它就像“杀马特发型”一样,竟然看出了点味道。人们开始从“它像裤衩”变成“它除了像裤衩,还挺实用”。

央视大楼的争议,其实是一场关于“专业设计”和“公众接受度”的对撞。库哈斯的理念可能没错,但落地在一座古都、面对14亿人的国家首都时,就不能完全以“艺术家自由表达”的姿态来处理。

但话说回来,公众对建筑的调侃和戏称,其实本质也不是敌意,而是亲切。像“鸟巢”“水立方”“大裤衩”这种名字,都是我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和城市产生联系。

尊重专业不代表盲从权威,表达意见也不代表故意羞辱。我们有权对一栋奇形怪状的大楼说“丑”,但也能在它陪伴城市十几年后,慢慢学会欣赏它的特别。毕竟,北京从来不只是历史与庄严,也有一点幽默和接地气。

0 阅读:206
爱喝汽水的小丽聊军事

爱喝汽水的小丽聊军事

爱喝汽水的小丽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