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 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 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经济学家李实再释“中等收入标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每个人心里中等收入群体门槛不一样) 据说中国月入3000元就算中等收入,这让许多人觉得玩笑开大了。 面对普遍的疑惑,经济学家李实教授一再出面,试图掰开揉碎了讲清楚这背后的算法。那么,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它和我们日常的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首先,官方对中等收入的界定,并非拍脑袋决定。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标准不是看个人月薪,而是“家庭人均年收入”。 按2017年的物价,一个家庭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不等,就迈入了中等收入的门槛。“月入3000元”,其实是将10万元的最低年收入,分摊到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头上,再除以12个月得出的近似值。 李实教授也解释,如果一个三口之家只有夫妻二人工作,那他俩月收入都得超过4000元,才能把整个家“抬”进中等收入的行列。 按照李实教授的估算,目前中国大约有30%以上的人口属于中等收入,而将近70%的人群仍处在低收入范围。 可理论归理论,现实的体感却是另一回事。这份官方定义,在许多80后、90后听来,显得格格不入。 月入3000元在他们眼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一些大城市,扣掉千把块的房租水电,再减去一千块的日常伙食,最后剩下的几乎寥寥无几。这点钱,连购买几件合适的衣服都有些不足。 这个群体往往是外表光鲜,兜里却空空如也。他们一边渴望保证生活品质,一边又不得不拼命省钱,偶尔一次冲动消费后便陷入深深的矛盾。难怪白岩松会问:“这样的日子,算哪门子中等收入?” 月入3000元只是刚刚摸到中等收入的边儿,这部分人群虽然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抗风险能力极差。 当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统计标准只看了收入,却没有看见背后沉重的房贷、教育、医疗负担,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 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不等于日子舒心。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呼吁,专家们或许该真正下沉体验一下普通人的柴米油盐。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巨大的现实:中国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在农村,超过九成的人口都属于低收入群体。即使在城市内部,差距也同样悬殊。比如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能达到70%左右,可是在一些西部省份,比例可能连20%都不到。 单用一个数字来框定所有人的生活状态,显然过于粗糙。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必须结合他所在的地区、当地的物价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来看。 “中等收入”是一个基于收入的统计学分类,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清楚它的局限性。未来,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个数字本身,更要思考如何针对这部分“达标”却依旧挣扎的群体,进行更有有效的帮扶。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在“搞钱”不易的当下,与其在概念里较劲,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用实实在在的收入去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改善就业环境、扶持创业,到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国家一直在努力。在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么在您看来,一个真正能让大众普遍认同的“中等收入”标准,应该加上哪些砝码呢?
[太阳]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就
韫晓生
2025-07-19 10:06:18
0
阅读:381
雨中雨
这家伙工资得扒拉扒拉看看多少,算计百姓有一套
A贵州悦馨居家政服务中心
这个是就是畜生
Justin
关起门说,我们14亿高收入都不带慌。
SAM29000
这些专家是叫放他祖宗十八代的狗屁,现在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起房,何谈每月3000是中等收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