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十万太平军围城,知府不在,众兵欲逃。谁能料到,林则徐之女拔剑喝止,竟咬破手指写血书,守住危城七日。这女子凭什么? 福州三坊七巷的宫巷里,藏着一座祠堂。每月初一、十五,总有白发老人带着子孙来。他们烧香、磕头,供桌上的 “林普晴夫人神位” 擦得干干净净。 这是林则徐的三女儿。19岁做的选择,用53年的人生去坚守,在历史里留下了一段比虎门销烟还动人的故事。 长大些的林普晴,模样周正,提亲者众多,林则徐选中专注治学的外甥沈葆桢。1839 年,18 岁的她嫁入沈家,面对清贫家境坦然处之,以‘苟利国家生死以’鼓励丈夫。 七年间,她操持家务、变卖嫁妆支持沈葆桢科考,终助其于 1847 年中进士,此时她鬓角已生白发,感慨丈夫笔耕不辍。 1855 年深秋,沈葆桢在江西广信府当知府,外出筹钱还没回。林普晴在府衙给丈夫补官服,突然有人来报:太平军李秀成带十万人马快到了。 守城的兵慌了,有人说:“跑吧,别守了。” 林普晴按住腰间的剑:“我丈夫走时说,‘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你们要走,先从我身上踏过去。” 稳住军心后,她知道必须想办法求救。 她上了城楼,看远处敌军的旗子在飘,回头对副将说:“拿纸和笔来。” 咬破手指,血滴在宣纸上。她写:“贼兵已经占了贵溪,上饶快保不住了。我丈夫沈葆桢出城招兵,全城几十万人的命,全靠将军您了。” 信的末尾,她画了个双鹤纹章,是沈家祖传的,林则徐当年送给沈葆桢的。 这封血书不是随便送的。 这封信是给浙江玉山镇总兵饶廷选的。饶廷选以前是林则徐的部下。 林普晴在信里先夸饶廷选打仗厉害,名声在外;再讲广信现在多危险,沈葆桢出去筹钱招兵来不及,城里人心慌;还说广信和玉山离得近,广信丢了,玉山也保不住。又提了安史之乱时,贺兰进明不救睢阳,最后城破了,让饶廷选别学那样。 光送血书还不够,守城的事一点不能松懈。 信送出去,林普晴没闲着。她跟守城的兵说:“援军马上就到,撑住。” 太平军常用 “滚地龙”,就是挖地道攻城。城里找不到足够的大瓮来听动静,她让人在城墙内侧挖濠沟,深八尺,宽五尺,这样能看出敌军挖地道的地方。 七天后,沈葆桢带援军到了城门。看见妻子穿铠甲,握剑靠在墙上睡着了。裙子上全是血,头发里还插着写血书的笔。 后来左宗棠在奏章里写:“我见夫人时,她盔甲上的血结得像铁一样,脸却硬气如松,真是女中英雄。” 经这事,沈葆桢 “名气传遍天下”,林普晴守城退敌的事,也写进了《广信府志》。 沈葆桢后来当福建船政大臣,林普晴成了他最得力的帮手。 她可不是只会在家操持家务,对船政事务也有自己的见解。 马尾造船厂的图纸堆里,常能看见她拿放大镜,一个个核对零件尺寸。有外国工匠笑:“女人懂什么蒸汽机?” 她马上用英语回:“我爹翻译的《四洲志》里,蒸汽机的原理写得比你们课本还细。” 林普晴从小读书多,受父亲和丈夫影响,对洋务这事有自己的想法。 1873 年中秋晚上,林普晴在宫巷的家里突然发病。快不行时,拉着沈葆桢的手说:“这辈子,最得意的不是守住了城。是当年在闽江边,我爹给我取的‘晴’字。晴天好,但没在风雨里扛过,哪知道太阳多金贵?” 说完就离世了,年仅53 岁。 她的一生,让很多人敬佩不已。 左宗棠给她写了挽联:“在家能尽孝,为国能尽忠,一辈子的气节明明白白;来有来的缘由,去有去的结果,千古的精神亮堂堂。” 还有一副挽联写:“是名臣的女儿,是名官的妻子,在江西尽了忠心,能和锦伞夫人比功劳;中秋来的世上,中秋离开人世,天上圆月如魂,像霓裳仙子一样圆满。” 这里把她和 “岭南圣母” 冼夫人相提并论,夸她的功劳。 福州百姓自己凑钱给她建了祠堂,香火一直没断。 她的故事,也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台湾淡水河边,沈葆桢修了 “林普晴纪念亭”,上面 “巾帼不让须眉” 的匾。 2023 年清明,林普晴的祠堂来了个特别的人 —— 沈葆桢的玄孙女沈雅文。 她捧着泛黄的《沈氏家乘》,跟记者说:“曾祖母临走时留了话,沈家子孙要是有贪赃枉法的,不能进族谱。这比啥金银珠宝都金贵。” 林普晴的影响,不止在当时,更在后世。 林普晴的一生,从名门闺女到穷家媳妇,再到守城的英雄、办船政的助手,用自己的韧劲、脑子和忠心,活成了一段传奇。 素材主要来源:《林则徐很伟大,他的一个女儿更是厉害,至今祠堂里香火依旧旺盛》
1855年,十万太平军围城,知府不在,众兵欲逃。谁能料到,林则徐之女拔剑喝止,竟
受伤的梦娇
2025-07-16 12:24:27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