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败给刘邦?项羽的格局决定了他必然失败。项羽进入咸阳时,手握400000精锐重兵,所有诸侯都向他下跪,他分封诸侯王,然后撤出关中,跑回彭城老家当西楚霸王。 项羽要的不是天下,是衣锦还乡的光鲜,站在父老乡亲面前听他们喊霸王。他嫌弃关中,嫌弃秦国的一切,连咸阳宫都一把火烧了,200000秦军降卒被他坑杀,士兵在城里烧杀抢掠。 咸阳是秦朝都城,是天下中心。项羽灭了秦朝,就该顺理成章地定都关中。关中这地方太牛了:四面有天然雄关守护(东边函谷关,西边大散关,南边武关,北边萧关),易守难攻,是“四塞之国”;土地肥沃,是天府粮仓;人口也多。秦国就是靠着关中这份家底,一点点把天下打下来,这叫“王业之基”。 项羽是怎么想的呢?他看着咸阳,看着关中,心里只犯别扭!项羽把对秦朝的仇恨,撒在了关中。壮丽的咸阳宫,被他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三个月都没烧完!好端端的宫殿楼阁,变成一片焦土。 项羽更狠的是,之前在新安,把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士卒,全给坑杀了!士兵们进了咸阳城,他也管束不严,任由他们劫掠,这又给关中父老心头捅了无数刀子。 秦人对项羽只有恐惧和刻骨仇恨,项羽把自己变成了残忍的掠夺者。他自认为烧杀是显示威风、震慑天下的手段,觉得自己够狠够厉害。可他完全没想过,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这天下重要的一部分!把家底掏空、把人得罪死,光靠眼前这点“威风”,能维持几天?这种只顾发泄仇恨、炫耀武力的短视行为,彻底断送了他立足关中、经营天下的可能性。 既然嫌弃关中,不愿在此定都,那总得解决这么天下怎么管的问题吧?项羽的办法就是分封——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他从没想过自己建立一个像秦朝那样的帝国。这又是格局上的致命伤,他把自己摆在了“天下共主”的位置上,却让权力分散开了。 项羽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自己也当了西楚霸王,都城设在哪里呢?他心心念念的老家——彭城。他的分封非常草率。项羽分封的主要原则是啥?不是看谁功劳大、能力强,也不是看谁能治理一方,而是很大程度上看谁跟他关系近、谁在灭秦过程中听他的招呼。 像田都、张耳这些人被立为齐王、常山王,就因为他们一直跟着项羽混。更致命的是,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这些六国旧贵族后裔,地盘被切割缩水。齐国的田荣最倒霉,因为之前没出兵帮项羽打章邯(田荣自己在打内斗),项羽就不分封他。 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把刘邦封到了巴蜀汉中(当时是蛮荒瘴疠之地)做汉王。要知道,之前楚怀王有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是刘邦先打进咸阳的!项羽觉得巴蜀是囚笼,困死刘邦,但他又给了刘邦汉中这块跳板,为日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留下缝隙。彭越、陈馀这些实力派,因为没跟项羽一路,也都被忽视掉了。 这种分封的结果是啥?几乎立刻就点燃了天下不满的怒火!田荣第一个在齐国造反,打跑了项羽封的齐王田都。他联合彭越,又支持陈馀在赵国境内闹事。项羽刚回到彭城老家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就不得不又带兵出去四处灭火,成了个“救火队长”。 这分封的恶果,不就是他自己亲手种下的吗?项羽只图省事和一时平衡,毫无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他的威望,只建立在暂时的实力震慑上,一旦他带兵离开,或者战事不利,后院立刻起火。他像个拆了承重墙只图眼前敞亮的短视房东,整个大厦时刻在晃动。 项羽的格局小,还体现在他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他自己确实勇猛无敌,打仗天赋高。但他非常看不起那些出身底层、但实际能力出众的人。韩信、陈平原来都跟过他,可他根本就不重视。有能力的人在他这儿看不到前途,纷纷跑到对面刘邦阵营里去了。韩信成了他的掘墓人,陈平献出无数毒计坑他。 鸿门宴上,亚父范增把玉玦举了多少次,暗示他快动手杀刘邦!可项羽呢?优柔寡断,抹不开脸面,总觉得在酒席宴上杀人不光彩,结果让煮熟的鸭子飞了。等到后来,他再后悔也晚了。范增被他猜忌,气得病死在路上,他身边连个能拿出关键主意的人都没了。 这就叫“小家子气”——关键大事上畏缩;又夹杂着“妇人之仁”——无谓的情感束缚了对敌的狠辣。该狠的时候(比如坑杀降卒、焚烧宫室)他狠得天怒人怨;该果断的时候(比如该杀刘邦)他又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完全没个准谱,一切凭自己一时情绪。 项羽两军对垒,以力破巧,无人能敌。但治理天下、平衡各方势力、收拢人心…这些复杂深远的事,他既不懂,也不想懂。项羽渴望的是快意恩仇,是一战功成万骨枯后的睥睨天下,是站在高处接受顶礼膜拜的那种风光无限。他太贪恋那个“霸王”名号带来的面子上的风光了。 刘邦看起来不像个英雄人物,打仗十打九输,但他有个大优点:目标明确!就是要夺天下。输了?爬起来再打!为了这个目标,他什么委屈都能忍,什么人才都敢用,什么手段都使出来。 项羽四处灭火平叛的时候,刘邦经营出一片稳固的根基。项羽沉浸在彭城老家的颂扬声里做他的霸王美梦时,刘邦已经在图谋怎么把他的美梦击碎。所以,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项羽败给刘邦?项羽的格局决定了他必然失败。项羽进入咸阳时,手握400000
彭丽说
2025-07-11 20:28:00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