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年,赵构病逝,享年81岁。宋孝宗想给他庙号“世祖”,肯定他建立南宋王朝的功劳。群臣不答应,只好改为“高宗”,即是宋高宗。 赵构去世那年,已经是个老寿星了,活到了八十一岁,这在动荡年代的帝王里,真的是活得久、挺得住。可惜,一辈子经历太多事,他走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圆满。 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从靖康之变中一把逃命,最后却得了个挺普通的庙号:“高宗”。想给他上个“世祖”,被群臣否了,最后还是叫回了“高宗”。 为什么不给他叫“世祖”? 你要说赵构有没有“祖”的资格?按理说,有。他是南宋的缔造者,从北宋末的废墟上重新搭起了一座王朝的架子。如果说赵匡胤是太祖,那赵构起码也能算个“世祖”了——中兴之祖嘛。 宋孝宗就是这么想的。他是赵构过继来的养子,对这位“皇爸爸”一向很尊敬,内心也知道赵构在建国之初的痛苦挣扎,那些刀口舔血般的年头,不是谁都能撑得住的。所以孝宗想着,太上皇的功绩得有一个“祖”来盖章认证。 但事情到了群臣那边,就没这么顺利了。礼官、史官、太常寺的官员们都跳了出来——不行!不是说赵构没资格,而是从宗庙制度上讲,这事不合规矩。 理由很现实: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而宋徽宗的庙号只是“宗”,如果赵构被封为“祖”,那在宗庙里父子排位就乱了套。一个是“宗”,一个是“祖”,祖压宗,父亲排在儿子后面,这说不过去吧?礼法上不能乱来,于是“世祖”这个高调庙号就被毙掉了。 这种看似死板的坚持,放今天可能显得形式主义,但在宋代,这种“礼”是王朝存续的根基。南宋政权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中勉力维持,最忌的就是制度松动。你稍微在庙号上开了口子,后面别的事就不好收拾了。赵构是老成持重之人,他自己也大概清楚,所以也没怎么抗争。 那既然不能叫“祖”,选个“宗”吧,可“宗”字前面该配哪个字,又成了个大问题。 大臣们绞尽脑汁,从圣宗、尧宗到光宗、艺宗、大宗,选来选去都被否了。听着像个小剧场,但这背后确实是南宋士大夫集团的政治智慧和执念——不能随便,哪怕是个名字。 最开始,有人提议叫“圣宗”。这个听着高大上嘛,“圣”,品德至上。但问题是,辽国用过,咱大宋不能当“二手货”;再说“圣”字放庙号太浮了,不如留着给谥号里用。 又有人出个“尧宗”。“尧”是古圣王,象征仁政大德。但马上被否了——“尧”在古人心里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庙号叫这个,有点太抬举自己;更现实一点,金国有个将军就叫“宗尧”,一个敌国将领你还要沾他名字的边?这在那个讲究“避讳”的年代,是不能忍的。 还有“光宗”,听着也挺光明磊落的对吧?但问题又来了:后面还要传位,谁知道未来有没有皇帝也要用“光”这个字?一用,重名了,怎么办?再说赵光义、赵光美这些北宋重臣名字里也有“光”,庙号再用,容易让人混淆。 “艺宗”、“大宗”这种名字也被提出过。可“艺宗”这名儿,虽然“艺”有多才多艺的意思,但也可能让人联想到不正经的才艺,比如戏子,士大夫心里就膈应。而“大宗”,更是让人一听就觉得像自己给自己贴金,太自夸了,不行不行。 到这一步,基本所有的“好听字”都被筛了一遍,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直到礼部和太常寺联手出了个终极方案——“高宗”。 为啥用这个字?两点原因,听着简单,其实挺讲究: 第一,“高”,是“功高”之意。《礼记》里就有说“功高者曰高”,赵构这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撑住了”南宋。他没能光复中原,但让宋朝残存的文化、制度得以延续。他建起了一个“次优选择”的新王朝,而不是让整个赵宋王朝彻底消亡。光是这一点,就足够称得上“高”。 第二点也很有意思,甚至有点文化穿透力。当年赵匡胤建宋的时候,是从“宋州”起兵的,而“宋州”的历史渊源可不简单,那地方原来是商朝遗民建立的宋国。商朝是庙号制度的发源地,而商朝有个中兴之君叫武丁,庙号就是“高宗”。现在赵构也在这片土地上复兴赵宋,何不借用这个典故?于是,“高宗”就这样定下来了。 庙号定了,那我们来聊聊赵构到底配不配这个“高宗”。 如果你把“打江山”的标准拿来衡量他,那赵构确实差点意思。他没有像赵匡胤那样横扫天下,也没有统一四海,反而是割地求和、退守江南。可是,真站在他的处境里,想一想那时的宋朝是什么状况——北宋皇帝父子俩刚刚被金人掳走,皇族震荡,中央崩塌,地方军阀割据,赵构是一边逃命、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稳住江南半壁。 你说他没打仗吧?他也打。像岳飞、韩世忠、张俊这些将领,哪个不是他手下提拔起来的?你说他没建功吧?绍兴和议能换来几十年休养生息,对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来说,那是保命之举。 当然,他最被人诟病的事,是杀了岳飞。这个争议放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但若从政治博弈的角度看,那是他选择稳住内部、控制军权的手段。对错暂且不论,不能简单用忠奸来切割那个复杂的时代。 说到底,庙号这件事,是死后才定的名字,却浓缩了一个皇帝的一生。
1187年,赵构病逝,享年81岁。宋孝宗想给他庙号“世祖”,肯定他建立南宋王朝的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11 19:38:36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