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在与日寇战斗的过程中,缴获了两挺机枪,让部队终于有了称手的家伙。 那年初春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寒风还没完全褪去,八路军战士们搓着冻僵的手,把最后几颗翻造的子弹压进枪膛。 他们刚打了一场伏击,从鬼子手里抢下两挺歪把子机枪,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整个团原先就一挺老掉牙的捷克式,打三发就卡壳,现在总算有了像样的家伙什。炊事班长老王蹲在墙角,拿棉布蘸着豆油擦枪管,嘴里念叨着:"这铁疙瘩比咱家大锅还金贵哩。" 那时候的武器短缺,现在的人根本想象不到。战士们手里的步枪大多是土作坊造的,打五发子弹就得校一次准星。子弹更金贵,打完仗得满地找弹壳,装上新火药接着用。 有个新兵第一次领到枪,兴奋地朝天放了一枪,班长当场红了眼圈,这一颗子弹够打三个鬼子的。 鬼子那边呢?一个中队九挺机枪九具掷弹筒,子弹管够,隔着二里地就能把八路军的阵地犁个遍。可咱们的战士愣是能用这些"烧火棍",在青纱帐里把鬼子耍得团团转。 那年六月,地里的高粱蹿得比人还高,远远望去像一片绿海。三团团长许云轩蹲在玉米地里画地图,把鬼子据点周边的沟沟坎坎摸得门儿清。 他盘算着怎么把据点里的鬼子引出来,在青纱帐里打个漂亮的伏击。这活儿得像钓鱼,既得让鱼咬钩,又不能把线绷断了。 他派侦察员扮成货郎,故意在据点外晃悠,让伪军以为发现了八路的秘密联络点。鬼子果然上钩,第二天就拉着小队出来"清乡"。 战斗打响那天,太阳毒得能晒脱皮。战士们趴在青纱帐里,枪管上缠着布条防反光。 打头的伪军刚踩进伏击圈,老猎户出身的机枪手赵大个儿就扣了扳机,那挺刚缴获的歪把子突突突喷着火舌,把伪军的队形撕开个口子。 鬼子小队长慌忙喊掷弹筒支援,可炮弹全砸在高粱秆上,炸起一片绿色浪花。咱们的战士借着青纱帐掩护,像泥鳅似的钻来钻去,专挑鬼子军官打。 战斗结束清点战果,不光缴了三百多发子弹,还带回来两具掷弹筒,这下咱们也有"小钢炮"了。 其实这样的战斗在1943年的山东根据地几乎天天上演,那年头鬼子搞"铁壁合围",两万多兵力把清河区围得像铁桶,八天里搞了三次拉网式扫荡。 咱们的队伍就钻到鬼子眼皮底下,专挑伪军薄弱环节打。有个叫北隋的据点,八路军利用伪军内讧,半夜摸进去端了两个营。后来干脆把王道部的伪军给策反了,让鬼子后院起火。 罗荣桓元帅发明的"翻边战术"更绝,不等鬼子合围就跳到外线去,把敌人的后勤线搅得天翻地覆。那年山东八路总共拔掉133个据点,光清河军区就干掉3100多日伪军。 最解气的还是收拾国民党顽固派,李仙洲带着两万多人想来抢地盘,结果在平邑松林撞上八路军的埋伏。 那天大雨瓢泼,咱们五百多人硬是把四千多正规军打得哭爹喊娘。敌师长坐着轿子逃命,轿夫中弹摔进泥坑,军官们裹着雨衣在泥地里打滚。 后来统计,李仙洲的队伍减员过半,灰溜溜逃回安徽老家。老百姓编了顺口溜:"李仙洲,好大胆,来山东,丢饭碗。" 要说这些胜利怎么来的,除了指挥员脑子活,更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兵工厂用咸菜缸造火药,妇女会拆棉被缝军装,孩子们站岗放哨查路条。 有个被服厂刚开始就一台缝纫机,后来发展到四百多工人,不光供部队穿衣,还给老乡做衣裳。 北海银行的钞票比法币还硬气,集市上卖盐专收北海币,逼得鬼子特务都得偷偷兑换。那时候的山东根据地就像青纱帐里的高粱,鬼子越砍它长得越旺。 站在今天回头看,很难想象先辈们是怎么用土枪土炮打出个新中国的。那些藏在青纱帐里的战斗,没有飞机坦克的轰鸣,只有老农般朴实的智慧与坚韧。 但正是这些沾着泥土味的战术,让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 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见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时,仿佛还能听见高粱地里传来的枪声,那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脉动。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网《1943年清河军区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山东抗战纪念"《平邑松林伏击战》(2024年1月29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山东抗日根据地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甘肃省司法厅官网党史学习专栏《罗荣桓在山东的翻边战术
抗日战争八路军序列图!
【3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