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缴获两门大炮,却只剩3发炮弹,眼看大战在即,这点弹药根本不够用!几天后,一人跑来找到团长,神秘一笑:“我有办法,你让人跟我去搬炮弹!”[微风] 这种炮在当时算得上重武器,但团长张仁初高兴不起来,炮弹箱里只剩下3发炮弹。 按照正常作战标准,一门92式步兵炮至少需要配备50发炮弹才能发挥作用,3发炮弹连一次像样的火力覆盖都打不了,更别说应对日军即将到来的报复性扫荡。 就在张仁初为弹药发愁时,当地民兵队长赵保原找上门来,这个50多岁的山东老汉之前给日军搬过货,对敌人的储备点门清。 他告诉张仁初,费县城西有个日军弹药库,里面存着不少炮弹,守卫力量也不强。 罗荣桓政委听了汇报后,立即决定组织一次夜袭行动,他的想法很简单,与其让这两门炮变成摆设,不如冒险一搏,如果成功,不仅解决了弹药问题,还能重创日军的补给线。 3月12日深夜,20名精干战士跟着赵保原摸向目标,这条路线是赵老汉精心选择的,专走人迹罕至的山路,避开了日军的几个观察哨。 最惊险的一段是经过日军岗楼时,巡逻兵差点发现他们,好在夜色掩护才有惊无险。 凌晨3点,突击队摸到了弹药库,这个伪装成普通山洞的储备点确实防守松懈,只有4名日军看守。 战士们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哨兵,撬开仓库大门后,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兴奋不已。 为了避免碰撞引起爆炸,战士们用棉被把每个弹药箱都包得严严实实,山路崎岖,只能靠人力一箱一箱往外搬,赵保原还组织了十几个民兵在山下接应。 天刚蒙蒙亮时,最后两箱炮弹刚运出安全距离,身后就传来了爆炸声,原来工兵在撤离前在仓库里埋设了诡雷,赶来换岗的日军踩了个正着,不仅人员伤亡,剩余弹药也被引爆殆尽。 7天后,这批炮弹在大炉村伏击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日军一个大队沿着峡谷行进时,两门92式步兵炮突然开火。 张仁初采用了游击战术,把两门炮分别部署在不同山头,造成火力覆盖的假象。 第一轮齐射就打散了日军的行进队形,指挥官观测所也被直接命中,日军在战报中记录"遭遇敌军重炮部队",实际上八路军只是用巧妙的战术放大了火力效果。 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解决了686团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验证了一个作战思路,在装备劣势面前,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巧妙的战术运用,完全可以以弱胜强。 赵保原这样的民兵队长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熟悉当地地形,了解敌人动向,是正规军最可靠的向导和情报来源,仅在鲁南地区,类似的民兵组织就有上百个。 到1940年秋天,686团带着这两门"功勋炮"转战各地,共歼灭日伪军800多人,更重要的是,这种军民合作的作战模式被推广到其他部队,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标准战术。 日军对这次损失相当恼火,费县的日军指挥官事后加强了所有储备点的防守,但已经晚了,八路军通过这次行动摸清了日军的储备规律。 那187发炮弹不仅仅是弹药,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八路军炮兵作战的新思路,从那以后,缴获敌人弹药成了各部队的必修课。 装备的劣势可以通过战术的巧妙和民众的支持来弥补,3发炮弹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整个鲁南战局的转折点,这恐怕是当初谁都没想到的。 信源: 《山东抗日根据地史》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