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汉刚刚平定南中,诸葛亮整顿兵马,准备北伐曹魏。那时的魏延,是蜀汉军中的猛将,勇武过人,脑子里却总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乍一听的确让人热血沸腾:子午谷是一条直通长安的险要小道,全长约500公里,若五千精兵加上同等数量的民夫轻装简行,抄小路偷袭长安,的确有可能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 可魏延没说的是,这条路有多凶险!子午谷地势险峻,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士兵们背着粮草武器,稍不留神就可能摔下深渊。 更别提那些阴湿多雨的天气,道路泥泞不堪,士兵们行军时脚下打滑,手里抓着藤蔓才能勉强攀爬。 更要命的是,子午谷易守难攻,若曹魏提前设下埋伏,五千精兵很可能有去无回。魏延信誓旦旦地说“十天可到长安”,但史料显示,当时的行军速度和后勤补给,根本无法支撑如此激进的计划。 再看看长安的守将夏侯楙,虽说不是什么名将,但也不是魏延口中的“怯懦之辈”。 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夏侯楙手下兵力充足,足以固守长安,魏延想靠五千兵马一举攻下,简直是痴人说梦。诸葛亮听完魏延的计划,眉头紧锁,他心里清楚:这不是奇谋,而是赌命! 要理解诸葛亮的决定,还得从他的性格和战略风格说起。翻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对他的评价只有16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诸葛亮擅长治军和治理国家,但不擅长奇谋诡计,用兵风格更偏向稳扎稳打。 诸葛亮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他在《出师表》中坦言:“先帝知臣谨慎。”从刘备托孤到平定南中,诸葛亮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第一次北伐,他选择了从祁山出兵的“坦道”,虽然路途遥远,但胜在安全可控,还能调动凉州三郡的响应,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初见成效,陇右地区的许多郡县纷纷倒戈,响应蜀汉。 可稳中也有失误。北伐途中,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刚愎自用,违背军令,导致街亭失守,全盘计划崩盘。这件事让诸葛亮痛心疾首,也更加坚定了他谨慎用兵的原则。 他对魏延说:“北伐非儿戏,容不得半点闪失。”魏延性情高傲,听了这话心里不服,可诸葛亮态度坚决:与其豪赌,不如稳中求胜。 魏延和诸葛亮的矛盾,不仅仅是战略上的分歧,更是性格和理念的碰撞。魏延是个典型的“猛将型”人物,史书上说他“性矜高”,也就是性格骄傲,喜欢冒险,总是想着用最短的时间打出最大的战果。 而诸葛亮呢?他是蜀汉的“定海神针”,肩负着复兴汉室的使命,每一步都得为整个国家的存亡负责。两人一激进一保守,注定难以达成共识。 有一次军议结束后,魏延忍不住私下对亲信抱怨:“丞相若信我,何愁长安不破?”这话传到诸葛亮耳中,他只是笑笑,没有多说。 可他心里明白,魏延的奇谋看似诱人,但一旦失败,蜀汉将士的士气、国家的资源,甚至刘禅的信任,都可能毁于一旦。他宁可被人骂“胆小”,也不愿拿整个蜀汉去赌一个“万一”。 时间流转,诸葛亮的北伐一次次受挫,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最终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如果”。 有人说,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计划,或许真能一举拿下长安,改写三国格局。但更多史学家认为,以当时的兵力和地形条件,魏延的计划成功率极低,诸葛亮的谨慎选择反而是更明智的决定。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这一个高赞回答,首句就足以让人惊讶。“曹
【459评论】【1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