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队长熊尚林,却在1942年带着一个参谋两个警卫员离开了部队,最后还被自己的参谋打死,其中发生了哪些隐秘? 1935年,红1团随部队转战云贵川地区,在大渡河口,为了摆脱国民党的10万大军追击,红1团必须强行渡过大渡河,当时河对面国民党也设置了阻挡的关卡派兵把守。 于是连长熊尚林主动请缨,组建了17名渡河勇士登上渡船,率先向河对面冲锋,敌人发现后集中火力射击,炮弹掀起冲天水柱,船体被打穿进水。 当船接近岸边,熊尚林带领战士们跳入齐腰深的河水向岸上冲去,面对200多名川军的冲锋,他们靠着南岸火力掩护下,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反扑,成击溃敌人占领渡口。 这场战役后熊尚林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彭德怀亲手将一枚铜质纪念章别在他胸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尚林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随后挺进冀东,在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作为平北游击队二大队队长,他带着几十人骚扰敌军,牵制并重创了200余名日军。 1941年,熊尚林率队成功袭击张北县大囫囵伪军据点,缴获战马40匹、步枪15支,这些战绩让他在部队中享有盛誉,也强化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认知。 1942年当晋察冀军区改组,平北游击支队改编为第四十团时,熊尚林期待的团长、副团长或政委职位都未能如愿,组织只安排他担任副参谋长,或去延安学习。 这个安排令他难以接受,在一次分区会议上,他公然指责军委领导的任命"有内幕",甚至踹了桌子愤然离席。 就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熊尚林决定"单独干革命",带着一名副大队长和两名警卫员离开了部队,前往独石口一带开辟新据点。 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声望和作战能力,很快就能拉起一支队伍,像过去一样从小到大发展壮大,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到了独石口,当地老百姓虽然还记得这位"熊大队长",却误以为他是来执行机密任务,当得知他脱离了组织要单干时,群众态度明显冷淡。 失去组织支持,失去群众基础,熊尚林的处境日益窘迫,在那个严峻的抗战年代,离开组织的个人,无论曾经多么英勇,都将如孤舟般难以前行。 1942年6月在崇礼县范家西沟村草场沟一个姓姜的农民家中,熊尚林与他的参谋因战术意见不合爆发了激烈争吵,在混乱中,参谋拔出了熊尚林曾送给他的那把刻有"大渡河留念"字样的勃朗宁手枪,射向了自己的上级。 就这样这位曾经不畏枪林弹雨、勇闯敌营的战斗英雄,在29岁的年纪,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 1982年,组织为熊尚林平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那枚彭德怀亲授的大渡河纪念章,据说被参谋埋在了乱葬岗,直到1984年才被一个放羊老汉挖出,铜锈下的"1935"字样还沾着坝上的雪。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队长熊尚林,却在1942年带着一个参谋两个警卫员离开了部
乐山悦水闲情
2025-07-11 12:01:09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