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又名杨怀中,因常年居住在长沙板仓,又号称“板仓先生”,他多年来一直寻找救国之道未果,终于有一天,班里来了一位新学生,名叫:毛泽东。 当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首批招生放榜,在确定前三名时,老师们因毛主席和蔡和森的两篇作文起了激烈争执。 袁大胡子觉得蔡和森文章应列第一,而黎锦熙等老师力挺毛主席,关键时刻,杨昌济登场,他本是来退聘书的,却被请做评判。 杨昌济看了两人文章,先指出毛主席文章在结构、遣词造句上稍逊蔡和森,但越读越觉毛主席有压不住的勃勃生气,立意高远、胆识过人,遂定毛主席为第一。 其实在这之前,毛主席就已在杨昌济兼任课程的四师读过书,其表现杨昌济早有耳闻,此后,杨昌济在多校任教,还为筹建湖南大学四处奔走。 杨昌济独具慧眼,能在众多学生中发现毛主席这匹千里马,他看中的不仅是毛主席的文采,更是文章背后展现出的远大志向与豪迈气魄。 在教学中,杨昌济以“立志”“修身”“知行合一”为理念,通过课堂传授知识,分享人生经验,引导毛主席树立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 他毫无保留地把藏书借给毛主席,拓宽其视野,还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在杨昌济“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教育对改造社会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毛主席心中种下了投身社会变革的种子。 后来,杨昌济推荐毛主席到北大图书馆工作,让毛主席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和先进思想。 毛主席视杨昌济为精神导师,杨昌济的教诲融入伟人的革命生涯,影响了他的一生。 杨昌济就像一座灯塔,在毛泽东成长的关键时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引领他走向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征程。
听了莫言的一段讲话,内容是评价历史人物毛泽东的,听完后,非常感慨。发感慨前,先来
【8评论】【1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