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

瑶姬舞霓裳 2025-07-10 23:08:24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3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珠江口需要一座跨越天堑的大桥。 交通不便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巨大阻碍,尤其影响东莞一带的货物流通。 面对巨大的工程难度和当时国内桥梁技术的限制,许多人望而却步,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项目。然而,有一位香港商人站了出来,他就是胡应湘。 胡应湘并非白手起家,他的父亲胡忠在香港打拼,从出租车司机做起,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家族积累了财富基础。 受家庭熏陶,胡应湘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能。他接手家族产业后,进一步拓展壮大,创办了合和实业,在香港激烈的商界竞争中脱颖而出。 有一段时间,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当时的商业巨头。 眼光独到的胡应湘看到了珠江口建桥的迫切性和长远价值。 他不顾众人质疑,下定决心要建这座桥,以解决两地往来的燃眉之急。 认准了就干,他个人投入了巨资,整整30亿元。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很多人觉得他可能会血本无归。 建桥过程极其艰难,那个年代缺乏现成的大型跨海桥梁经验,技术挑战非常大。 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耗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几年后,大桥终于建成,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虎门大桥。 1997年,这座连接东莞虎门与广州南沙的大桥正式通车,立刻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命脉之一。 大桥通车前,胡应湘对公众做出一个公开承诺:等自己收回了30亿的成本,就将这座大桥捐给国家。言下之意,大桥未来的所有收益将归于国家财政。 这番话引来了各种反应。毕竟,大桥通车后立刻展现出惊人的吸金能力。 平均每天车流滚滚,按每车40元通行费计算,日均收入达到数百万元,一年下来总收益轻松突破十亿元。 这块香饽饽太诱人了。许多旁观者悄悄猜测,面对这持续不断、比印钞机还稳定的巨额收入,胡应湘会不会真舍得放手?大家认为商人逐利是天性,口头上的承诺在真金白银面前随时可能变卦。 收回成本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完全消失。 胡应湘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他严格履行着只收回成本的诺言。 经过八年稳健经营,也就是到了2005年左右,当初投入的30亿建设资金总算收回。 果然如他所言,在收回本钱之后,胡应湘没有留恋一分一毫,果断地将虎门大桥的经营权和未来收益全数移交给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这笔移交,意味着此后大桥的所有收入都变成了国家财产。 一诺千金,这不仅是商业诚信,更是掷地有声的家国情怀。 交桥之后的胡应湘,依然心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事业。 他早些年所展现的超前眼光,特别是对大型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知,与后来国家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可谓不谋而合。胡应湘常说,建设祖国需要每个有能力的中国人出一份力。 近些年,老先生虽年纪大了,但爱国的初心始终未改。 就在去年年初,他还现身于广州某场重要的湾区项目活动场合,精神依然矍铄。 媒体报道说,他对当下如火如荼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表示欣慰。 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年稍早时候的一则采访资料里,可以了解到胡应湘依然关注着大湾区的融合进程。饮水不忘挖井人,这位曾为珠三角交通打下重要基石的先行者,看到当年心中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那份欣慰是发自内心的。 信息来源: 综合参考中国新闻网关于珠三角交通发展的多篇历史报道及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交通运营统计信息 参考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的《香港工商与财经人物志》及合和实业有限公司官方发布的企业历史资料。 虎门大桥移交国家过程及时间: 依据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南方都市报》对胡应湘本人的历史专访及公开报道

0 阅读:0
瑶姬舞霓裳

瑶姬舞霓裳

瑶姬舞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