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郑苹如被押到小树林,两个特务直勾勾地看着她,感叹说:“多漂亮的女人,杀了真可惜!”突然,郑苹如提出一个要求,没想到特务竟然说:“没问题!” 1940年,严冬的一个傍晚,天色阴沉。 在上海郊外一片人迹罕至的小树林里,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两位执行枪决命令的特务,眼神复杂地望向被他们押解到此的年轻女子。 其中一人不由得低声感叹,这么标致的模样,就这么结束掉实在可惜。 被押解的女子名叫郑苹如,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异常镇定,只提出了一个请求。 出人意料的是,特务思量片刻后,答应了她的要求。 郑苹如的生命旅程始于1918年,在日本东京一个特殊的家庭。 她的父亲郑英伯,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追随者。母亲木村花子虽是日本人,却对中国革命者抱有真挚的同情,时常施以援手。 正是母亲的这份情意,促使她不顾家族反对,选择了这条跨越国界的道路。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郑苹如从小接受的就是中日两种文化的熏陶,思想比同龄人更加开阔。 优越的家境让郑苹如受到了当时顶好的教育。 她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很快,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言谈举止都显露着大家闺秀的风范。 更难得的是,她出落得亭亭玉立,面容姣好,气质出众,年纪轻轻就成了上海社交圈里公认的美人,当时赫赫有名的《良友画报》也多次把她的照片印在封面上,大家都说她是上海滩最漂亮的姑娘。 然而,在郑苹如美丽外表下的内心深处,革命的火种早已点燃。 家庭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殷切期望,让她很小就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道理。 她没有沉醉于安逸的富贵生活,而是选择了更有担当的道路。 从上海法政学院毕业后,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这份旁人没有的本事,恰恰成为了她后来参与抗战工作的关键。 就像老话说的,瓜田李下,出身并非她能选择,但她选择如何走自己的路。 1931年,东北沦陷的炮声震醒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 郑苹如,这位流淌着一半日本血统的青年女子,内心感到极大的震动和痛苦。 一边是母亲的祖国,一边是养育她的土地,这道选择题残酷异常。 没有太多犹豫,她心中的天平完全倾向了中国这片土地。日军步步紧逼,国家的危险让她寝食难安,她感到必须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些什么。 她毅然放弃了平静优渥的生活,投身于隐蔽战线。 凭借着在社交圈的名气和精通日语的优势,她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日伪高层之中,设法获取了许多关键情报,一次次悄悄传递给抗日的力量。 为了接近目标,完成使命,她有时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面对世人的误解也在所不惜。 她很清楚,这条路布满荆棘,甚至可能是一条不归路。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极其危险的人物进入了她的视野——丁默邨。 此人是日伪“76号”特工总部的头子,手上沾满了爱国志士的鲜血,心狠手辣。 偏偏这个人对美貌动人的郑苹如起了不轨之心。经过上级周密策划,决定利用丁默邨的好色弱点,由郑苹如执行锄奸任务。 郑苹如两次精心设计的刺杀行动,可惜都功败垂成。 狡猾多疑的丁默邨不仅多次躲过杀机,还逐渐对她产生了怀疑。 最终,在又一次执行任务时,丁默邨在76号魔窟里亲手逮捕了郑苹如。 丁默邨对她确实有过一丝邪念和不忍,也曾动过放她一条生路的念头。然而,他的妻子激烈反对,这最后一点微小的生存机会也被彻底掐断。 被关押的日子里,面对酷刑与死亡的威胁,郑苹如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恐惧无法动摇她内心坚定的信念,在那些黑暗的牢狱日子里,支撑她的正是那份为国家献身的赤诚。 于是,在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夜,她被押往郊外的刑场。 面对身后持枪的特务,面对无法逃避的结局,郑苹如异常平静。 她没有痛哭,也没有哀求,只是提出了自己最后的愿望:别让子弹毁了她的脸。 也许,她想为父母留下女儿最后的完整容颜;也许,这仅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体面的要求。 两名见过无数死亡的特务,此刻也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她。 树林深处,三声枪响刺破了冬夜的沉寂。时年仅22岁的郑苹如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 她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国家最忠诚的守护。 信息来源: 香港《文汇报》关报道 新浪微博平台“上海静安”、“东方网”、“档案春秋”等官方账号
1940年,郑苹如被押到小树林,两个特务直勾勾地看着她,感叹说:“多漂亮的女人,
瑶姬舞霓裳
2025-07-10 18:26: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