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才知:害死自己的人不是吴三桂李自成,而是他最信赖的人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

只言片语里 2025-07-10 21:48:02

崇祯死前才知:害死自己的人不是吴三桂李自成,而是他最信赖的人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眼看着大明江山摇摇欲坠,却怎么也想不到,真正把他推向绝境的,不是战场上的吴三桂,也不是攻城的李自成,而是朝堂里那个他最信任的内阁首辅陈演。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一个风度翩翩的臣子,君臣之间的信任本该是救国的希望,可到头来却成了亡国的导火索。 朱由检,1611年出生,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小时候母亲去世,由庶母带大,日子过得也不算舒坦。不过他天资聪颖,读书很有一套,还喜欢骑马射箭。天启七年(1627年),他哥明熹宗去世,没留子嗣,17岁的朱由检被推上皇位,改年号崇祯。那时候明朝已经是个烂摊子:国库没钱,农民起义到处冒头,边关老被骚扰,朝臣还天天吵架。 崇祯上台后憋着一股劲儿,想把国家收拾好。他雷厉风行,先把祸害朝廷的大太监魏忠贤干掉,还把一些被排挤的好官召回来,干劲十足。可这人性格有点毛病,太急躁又多疑,17年换了50多个首辅,朝政乱得像一锅粥。他还喜欢用太监盯着军队,结果误杀了抗清大将袁崇焕,把辽东防线搞得一团糟。虽说他是真想救国,可老是事与愿违。 陈演,福建人,字公博,早年靠文采出名,后来凭着会说话、会钻营,一路爬到了高位。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当上了内阁首辅,成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这家伙长得文质彬彬,讲话头头是道,崇祯特别信任他,把他当核心人物。可陈演这人骨子里不是个忠臣,满脑子算计,凡事先考虑自己。表面上为国尽忠,其实老想着保住自己的位子和利益。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大明岌岌可危。崇祯急得不行,把陈演叫来问怎么办。陈演一本正经地说:“北京是国家的命根子,绝对不能丢,陛下得死守这儿,等援兵来。”崇祯听了这话,觉得有点道理,就点了点头。 但陈演这话听着忠心耿耿,其实屁用没有。他压根儿没想救国,就是怕迁都南方会丢了权位。他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说南方乱七八糟,根本靠不住,想迁都的大臣被他怼得没脾气。崇祯本来有点心动想南迁,可被陈演这么一搅和,犹豫不决,错过了逃命的机会。 更离谱的是,他还不让吴三桂带兵来救驾。吴三桂那时候守着山海关,手里有精兵,要是进京勤王,说不定能挡住李自成。陈演偏偏上书说:“吴三桂要是来了,怕是要造反,不如让他守边境。”崇祯半信半疑,可还是听了他的,下令吴三桂别动。这下好了,明军少了一支救命稻草。 到了三月,北京外围防线全崩了,崇祯晚上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城外的喊杀声。他又找陈演商量,结果这家伙支支吾吾,敷衍了事,崇祯终于起了疑心,可惜已经晚了。 李自成的大军破城那天,北京乱成一团。陈演知道大势已去,赶紧收拾金银财宝,让手下送出城外,还写信向李自成投降,求饶命。结果李自成收了东西,看了信,冷笑一声,直接让人把陈演拉出去砍了头。 同一天,崇祯跑上煤山,眼看着城里火光冲天,宫人四散奔逃。他摘下龙袍,用腰带在树上自缢,临死前叹息自己错信了奸臣,才落得如此下场。崇祯一死,大明彻底完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败退,清朝取而代之。 陈演的误导和背叛,成了压垮崇祯的最后一击。他死前才明白,害自己的不是吴三桂也不是李自成,而是这个他最信任的家伙。这事儿让人感慨,君臣之间的信任咋就这么不靠谱呢?崇祯的悲剧,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命苦,更是整个大明朝的缩影。陈演这人,表面忠臣,实则自私,关键时刻掉链子,直接把皇帝和国家坑进深渊。 再看看崇祯,年轻时满腔热血,想干一番事业,可惜摊上这么个烂摊子,又碰上陈演这样的“队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他勤政是真,可急脾气、多疑,又老干错事儿,像杀袁崇焕这种昏招,简直是自毁长城。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