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可以扫码付小费了。 服务员身上挂个二维码,如果你对他服务满意,扫码付3.99元。这就是小费的雏形。 海底捞扫码打赏:别让“自愿”变“负担” 最近,海底捞服务员挂“打赏二维码”这事,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 。服务员胸前那个写着“如果对服务满意,请打赏 ¥3.99”的码,看着不大,争议可不少。 一、“打赏”进场,打破消费习惯 咱中国人下馆子,向来是“明码标价”那套逻辑。菜价、锅底费、服务费(要是有的话),清清楚楚列在菜单上,钱给得敞亮,吃得也踏实。结果现在,吃完火锅结账,还得琢磨“服务满不满意,要不要扫这3.99” 。 就像我朋友小陈,上周去吃海底捞,服务员小哥全程热情,又是递围裙又是帮忙调酱料。结账时瞅见那二维码,小陈犯难了:“服务确实好,可扫了这码,感觉味儿变了。好像之前那些贴心服务,成了‘待价而沽’的买卖。不扫吧,又怕小哥心里别扭,好像我不认可他工作似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原本包含在消费里的服务,突然多了层“额外打赏”的意思。消费者的纠结、服务员的尴尬,全因这小小的二维码冒了出来。 二、“自愿”背后,藏着隐性压力 海底捞说“不给不影响服务”,可真能做到吗?想想看,要是你吃饭时,服务员胸前二维码明晃晃挂着,同桌有人扫了,你扫不扫?一群朋友聚餐,有人抹不开面子给了,其他人跟着给,这“自愿”就变味了,成了隐性道德绑架 。 而且,服务员也难。他们想好好服务顾客,可这二维码一挂,搞得服务像“计件交易”。扫的人多,可能被夸“会来事儿”;扫的人少,说不定要被领导念叨。服务的初心,慢慢被这3.99元的“数据”裹挟,最后受伤的,是真心想把事儿做好的服务员,还有只想安心吃饭的咱。 三、别让“小费文化”打乱咱们的节奏 小费文化在国外争议本来就大,咱国内餐饮有自己的生态。咱们习惯了“服务含在消费里”,不用吃完了还得算“小费该给多少”的数学题。海底捞作为国内火锅界的“老大哥”,突然搞这一出,很容易带偏节奏 。 不是说服务好不值得鼓励,而是鼓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给服务员绩效奖励、顾客写好评兑换福利,这些都比直接挂二维码“讨赏”强。咱们需要的是“真心换真心”的服务,不是“扫码换服务”的交易。 四、把“烟火气”还给餐桌 说到底,中国人吃饭,吃的是热闹、是人情。一家人围坐涮火锅,图的是放松、开心,要是因为个二维码,吃饭时心里犯膈应,这火锅再好吃,也少了滋味 。 希望海底捞能听听大家的声音,别让“打赏码”坏了国内餐饮的“烟火气”。也盼着咱们消费者,能一直守住“明明白白消费,舒舒服服吃饭”的简单快乐——毕竟,吃饭这事儿,干净、痛快最重要,别整那些让人心累的弯弯绕绕。 你怎么看海底捞这“打赏码”?是觉得新鲜,还是和我一样,觉得该把它撤了,让吃饭回归单纯?不妨聊聊,咱们老百姓的餐桌,就得咱们自己护着舒心!
海底捞可以扫码付小费了。 服务员身上挂个二维码,如果你对他服务满意,扫码付3.9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7-10 17:23:42
0
阅读:40